8月刚退休却被延迟2个月,工龄39年账户11万,为啥养老金和别人差一大截?

“老李啊,你这39年工龄、11万个人账户,八月份本该退休,现在又让你多干俩月,听说能拿7800块一个月?”

“唉,小王,你信吗?我自己算了半天,还不如人家隔壁老赵呢!”

盛夏八月,一场关于养老金的现实较量,在无数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老人中悄然上演。有人琢磨着柴米油盐怎么省,有人已经在规划欧洲旅行。这背后,是一条看不见却扎心的身份分界线。

同样是熬到退休,有的人欢天喜地领高薪,有的人细水长流过日子。到底是哪一步出了岔?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说说这事儿。

企业职工:算盘珠子拨得响,钱袋子还是瘪

先来看看像老李这样的企业职工。他39年辛苦打拼,好歹攒下了11万元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等到真正要享福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养老金跟想象中差了一大截——按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数据,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每月养老金约为3700元,而机关事业单位则超过8500元。

我们来算笔账:以某省7500元计发基数为例,

- 基础养老金约2413元;

- 个人账户部分833元;

- 过渡性补贴634元。

三项加起来3880块钱,比起那梦寐以求的7800,可真是差得远。

问题出在哪儿?核心就在于缴费指数低(普遍只有60%-80%),视同缴费年限只认1995年前10来年的历史,还没有职业年金兜底。哪怕你把计发基数拉高到9000,总额也难破5000。而且据民政部白皮书显示,目前有近60%的企业职工实际缴费水平低于全口径平均工资,这种结构性矛盾短期内很难缓解。

机关事业单位:制度红利撑腰,“铁饭碗”名副其实

再瞧瞧旁边机关事业单位的小伙伴,人家待遇就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同样条件下:

- 基础养老金直接飙升至3803元;

- 个人账户一样833元;

- 过渡性补贴更夸张,高达4075元。

光基本工资就超8700,再加上职业年金,每个月轻松破9500。据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测算,这类群体职业生涯内累计领取总额比普通企业员工高出40%以上!

凭啥这么多?关键在于视同缴费可以覆盖2014年前全部工作年份(通常28年以上),而且多数人的缴费指数都接近1.5甚至更高,加之100%覆盖率的职业年金作保障。这些优势叠加,就是他们敢豪气订机票、安排海外游的大底气所在!

延迟两个月,对谁影响最大?

今年政策新规让不少人被动“多熬”两个月,本以为能涨点收入,其实对整体影响有限——顶多基础工资涨十几块、个人账户里多存1920块钱(按1.2万工资计算),每月增加13块左右,对于追赶7800目标来说,只能算杯水车薪。《国家统计局核准》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因延退带来的增收幅度普遍不足2%。

身份鸿沟,到底咋才能填平?

最扎心的是,同学会上聊起养老待遇,一个是3880精打细算买菜,一个9500潇洒订机票。这种落差,不只是数字,更是一代人的心理落差和社会公平感缺失。“凭什么我干了一辈子活,到头来还不如隔壁办公室喝茶写字的人?”这种声音,在很多家庭微信群里此起彼伏。

但话说回来,这道鸿沟并非一天形成,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消除。从历史沿革来看,过去几十年的体制分割,让不同群体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不过随着近年来社保改革不断推进,比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及适老化改造等新政出台,我们也看到希望正在慢慢积蓄力量。据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