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咱们国家的朝鲜族和韩国之间的关系,总感觉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明明说着差不多的话,吃着相似的饭菜,本该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可现实里头,这层关系却越来越尴尬,甚至有点儿冷。韩国那边总爱强调自己是单一民族,血统纯正,可面对着咱们中国这些同根同源的朝鲜族同胞,那态度可就复杂多了,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一种长期的、根深蒂固的歧视。
这事儿不是我瞎说,一位叫安志娟的韩国学者,在北京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就把这事儿给捅破了。她一个韩国人,跑来中国,专门研究在韩国的中国朝鲜族。她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韩国社会里头,好像有那么个不成文的规矩,见到欧美的白人,那叫一个客气;可一扭头碰上肤色深点的,或者咱们中国人,特别是朝鲜族,那眼神就不太一样了,总觉得人家穷、不讲卫生、还懒。
这种区别对待可不是小事,它直接扎在了人心上。你想想,本来满怀着“寻根”或者“淘金”的梦去了所谓的“母国”,结果天天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心里能好受吗?时间一长,那点儿血脉亲情早就被磨没了。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朝鲜族觉得,韩国根本不是家,充其量就是个打工挣钱的地方,甚至打心底里开始讨厌那个地方。这种情感上的疏远,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几十年歧视累积下来的结果。
这股子排外的风气,也不是凭空来的。韩国的民族主义思想,从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形成了。那时候半岛上的学者,为了抵抗外来影响,就拼命强调自己的独特性,搞了个“檀君神话”,把自己塑造成文明中心。后来在日本殖民时期,为了不被同化,又把“血统论”抬得很高。这套东西在特定历史时期确实起到了团结民众的作用,可到了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它就成了一堵墙,一堵把外人,甚至是“自己人”都挡在外面的墙。
咱们的朝鲜族同胞去韩国的历史,大概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算起。那时候咱们国家改革开放,一些朝鲜族人通过探亲的方式去了韩国。一开始,韩国社会还把他们当成失散多年的“同胞”。可到了九十年代,韩国经济起飞,劳动力缺口特别大,大批的朝鲜族工人就涌了过去,干的都是建筑、工厂里又苦又累的活儿。这一下,韩国本地人看他们的眼神就变了,不再是看亲戚,而是看成了来抢饭碗的“外劳”。
媒体的风向也跟着转,开始炒作什么非法滞留、偷渡之类的话题。慢慢地,在韩国人眼里,中国朝鲜族的形象就从“离散同胞”变成了“底层务工人员”。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歧视更是变本加厉。官方又是搞黑名单,又是在机场搞指纹采集,说是为了防止非法移民。找工作的时候,很多招聘广告里头都藏着一句“要求纯正韩语”,这不就是明摆着把朝鲜族人往外推吗?
最过分的,还得说是韩国的影视剧。在好多电影、电视剧里,中国朝鲜族的角色不是杀人犯,就是诈骗犯,形象要多坏有多坏。有一部叫《青年警察》的电影,票房还挺高,里头直接把朝鲜族聚居的首尔大林洞描绘成一个犯罪横行、脏乱差的法外之地。这电影一上映,在韩的朝鲜族社群直接就炸了锅,几百人跑到光化门广场抗议,举着横幅要求停止污名化。
这事儿后来闹上了法庭,法院最后也判了,认定电影确实黑化了朝鲜族,要求制片方公开道歉。可道歉归道歉,类似的事情还是没断过。你想想,天天被这么抹黑,谁心里能舒服?就连泡菜这点事儿,都能吵起来。韩国的教授说朝鲜族做的泡菜“不正宗”,网上骂声一片。这种日常的点点滴滴,就像一根根小刺,扎得人心生疼。
有调查就显示,韩国人对欧美国家的韩裔好感度非常高,但对中国朝鲜族的好感度只有可怜的百分之十左右。甚至有超过三成的人,根本不承认中国朝鲜族是他们的“同胞”。这种从官方政策到媒体宣传,再到日常生活无处不在的排斥,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把他们和韩国社会彻底隔开了。你说,这心里能不产生疙瘩吗?
有压力就有反弹。韩国社会这么对待他们,反过来也让中国朝鲜族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安志娟博士在她的走访中就发现,越是被排斥,他们内心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认同感就越强。在中国,他们是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是受到尊重的少数民族;可在韩国,他们却成了被嫌弃的“他者”。这么一对比,心里那杆秤自然就偏了。
特别是随着咱们国家经济越来越好,国力越来越强,去韩国的吸引力本身就在下降。新一代的朝鲜族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更高,也更有见识,他们可不吃老一辈那套“忍气吞声”的苦。面对媒体的歪曲报道,他们会组织起来抗议,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他们不再把韩国看作是必须回去的“文化母国”,而更像是一个可以赚钱,但随时可以离开的地方。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些情况,我心里其实挺复杂的。一方面,我为咱们的朝鲜族同胞在异国他乡受到的不公待遇感到气愤。血缘和语言,本应该是沟通的桥梁,却成了偏见的靶子,这事儿本身就挺讽刺的。另一方面,我又为他们那种“我是中国人”的坚定认同感到欣慰和自豪。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凝聚力,靠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血统,而是实实在在的尊重、平等和归属感。
咱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朝鲜族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里重要的一员。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得有尊严,有底气,这才是他们面对外界歧视时最坚实的后盾。韩国社会那种狭隘的、排外的民族主义,最终伤害的不仅是这些同源的“亲戚”,也让他们自己错失了真正走向开放和包容的机会。把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硬生生推开,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这整个事情看下来,就像一个家庭剧。一个分家多年的亲戚,满心欢喜地回来串门,结果被家里人当贼一样防着,处处给白眼。换了是你,你下次还会再来吗?你心里会不会想,还是我自己的小家最舒坦?人和人之间是这样,群体和群体之间,又何尝不是呢?不知道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
参考文献: 安志娟. (2022). 《政策变化、认知分歧与在韩中国朝鲜族新华侨社会的形成》. 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