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再陷混乱,离谱程度超乎想象

法国一到暑假,就跟按下了什么奇怪的开关一样,总要搞出点大新闻。但这回,乱的有点匪夷所思,主角不是成年人,而是一群连投票权都还差好几年的半大孩子。

事情的导火索是,政府看着满大街无所事事的青少年,心里发毛,决定在好几个城市搞“宵禁”,晚上不许16岁以下的孩子出门。按理说,这是国家展示力量,维护秩序的手段。

结果呢?这道命令非但没能镇住场子,反而像捅了马蜂窝。它暴露出来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法国的一些地方,国家的权威和家庭的管教,这两个最基本的社会支柱,好像都失灵了。权威一旦消失,留下的空白地带,总会有新的东西长出来。

利摩日市的市长,面对记者,没说半句场面话,直接摊牌了。他说,宵禁这玩意儿,“毫无作用”。这话从一个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嘴里说出来,分量可不轻。这基本等于公开承认,政府的法令在自己的地盘上就是一张废纸。

为什么没用?因为执行不了。当晚,上百个蒙着脸的青少年拿着铁棍、砖头上了街。他们可不是瞎胡闹,这些人有组织,懂战术,知道怎么跟警察打游击。他们分批行动,这边放火烧个垃圾桶,那边砸个公交站,等警察赶过来,人早跑了。

市政府派了50名警察去应对。50对上百,还是在开阔的城市街区,结果可想而知。警察们被耍得团团转,筋疲力尽,最后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骚乱持续到凌晨三点。闹事的孩子甚至专业到把社区的监控硬盘都给偷了,反侦察意识一流。

这说明什么?说明国家的强制力,也就是警察,在某些时候已经不够用了。不是警察不想管,是他们真的管不过来。

法律写得再严厉,没人去执行,或者说没能力去执行,那就跟空气没区别。宵禁令,最后成了警察手里一张举起来又无奈放下的白旗。

地方政府搞不定,那么国家层面呢?法国总统马克龙站出来说话了。他谴责暴力,这没问题,是标准流程。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把球踢给了法国家庭。

他说,管教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共和国没有义务取代监护人”。这话听着有点甩锅的意思,但又异常真实。说白了,他的潜台词就是:你们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不管,指望国家给你当保姆?没门。

这番话直接戳中了法国社会的一个痛点:家庭教育的普遍缺位。这次骚乱里,被抓的很多孩子才十三四岁。这个年纪,本该是在家被父母念叨“作业写完没”的年纪,他们却在街上跟警察真人对战。

网上流传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一个当爹的,发现自己儿子也跑出去参与骚乱,气得把他抓回来,手脚捆上,直接塞进了汽车后备箱。

这当然是违法的,但这个粗暴的行为背后,是一种深深的绝望。它说明,当所有正常的沟通和管教都失效后,一个父亲能想出的,只剩下这种近乎原始的暴力。

一个父亲绝望到了这个地步,那成千上万个没这么极端的家庭呢?可能就是彻底的放任自流了。所以马克龙的话虽然不中听,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如果自己先垮了,那再强大的国家机器也补不上这个窟窿。

一个地方,如果政府的权威退场了,家长的权威也消失了,那这里会由谁说了算?答案是,谁的拳头硬,谁就说了算。在法国南部的尼姆市,这个答案已经写在了墙上。

那里的某些街区,实际上已经被贩毒集团接管了。他们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规矩,甚至自己的“法律”。政府的清洁工想开车进去打扫卫生,都会收到死亡威胁。因为干净整洁的街道,会妨碍他们做生意。

毒贩们在网上公开叫嚣,威胁要干掉所有妨碍他们的人,原话是“就算是5岁的小孩,我们也照杀不误”。这已经不是犯罪了,这是在建立一个地下王国,并宣布自己的“王法”。跟这种赤裸裸的暴力威胁比起来,政府那张不痛不痒的宵禁令,简直像个笑话。

当地的副市长也承认,宵禁的一个目的,就是“保护未成年人”,防止他们被毒贩利用。这句话反过来听就是,毒贩们正在大规模地把青少年拉下水。

那些在破碎家庭长大,对国家和法律毫无敬畏的年轻人,成了这些贩毒集团最完美的兵源。他们给点钱,给点所谓的“尊重”,就能让这些孩子去当眼线、去送货,甚至成为打手。毒贩给了他们一种在正常社会里永远得不到的归属感和权力感。

这种街头权力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死亡。就在尼姆附近,一个19岁的年轻人被杀了,尸体还被烧了一部分。他曾经也是个学生,现在却成了街头新秩序下的一个牺牲品,一个冰冷的数字。

所以说,法国这场骚乱,烧掉几辆车,砸掉几家店,都还是小事。真正可怕的是它背后显现出来的东西:一个社会最基础的信任和秩序正在瓦解。当法律不再被敬畏,当家庭不再是港湾,那一切都会乱套。

这场危机的核心,就是“权威真空”。它正在塑造法国的一整代人。这些孩子在街头混战的“实践”中长大,他们学到的第一课就是:暴力比法律好用,拳头比道理更硬。

今天,他们用石头和燃烧瓶来挑战警察。等他们长大了,会用什么来对待这个社会?这才是法国真正需要面对,却又迟迟找不到答案的问题。重建几条街道很容易,但要重建整个社会对权威的信任,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