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上海的五大新城,我去年在嘉定出差时深有体会。那天约了客户在市区见面,结果地铁11号线挤得我差点喘不过气,车厢里连转身都困难。当时就在想,天天这么挤着通勤的上班族,日子该多难熬?没想到没过多久,就看到政府公布了五大新城的规划,嘉定新城就在名单里。这五大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像是给这座超负荷运转的城市开了五扇透气的窗。
为什么非得建新城呢?有朋友说这不就是当年北京疏散人口的翻版嘛。要我说真不一样,去年夏天我去杭州办事,看到虹桥站里拖着行李箱换乘的年轻人,突然就明白了:上海早就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了。记得有次在青浦的咖啡馆,听到邻桌两个工程师讨论昆山工厂的项目,那种跨城协作的日常,分明就是未来生活的预演。五大新城更像是上海伸向长三角的触角,把太仓、昆山、嘉兴这些邻居城市真正变成“自己人”。
说到交通规划,我这个路痴最有发言权。上周去松江见老同学,从浦东出发居然倒腾了三趟地铁,出站时腿都软了。但翻开规划图才发现,以后从临港坐市域铁路到杭州湾,可能比现在从静安到浦东还快。特别是看到南汇新城预留的滨海快线站点现场,工人们正在浇筑轨道基座,突然意识到:现在觉得遥远的临港,以后怕是会变成香饽饽。
产业布局更有意思。去年参观嘉定的汽车创新港,亲眼见到无人驾驶测试车在封闭道路转圈。陪同的技术员开玩笑说:“这里生产的零件,明天可能就在苏州组装成整车。”青浦的跨境电商仓库更让我开眼界,凌晨两点还有机器人拖着货架来回跑,打包好的化妆品天亮就能送到杭州姑娘的梳妆台。有网友打趣说,以后住在嘉定造车,到青浦做直播带货,去松江大学城进修,说不定还能赶上南汇的海景房——五大新城凑齐了完整人生。
不过我最看好的是松江的大学城效应。前年陪侄女去看学校,食堂里听到学生讨论要把文创工作室开到嘉兴去。年轻人用脚投票的选择最真实,现在松江大学城周边咖啡馆密度快赶上静安寺了,连带着嘉善的创业园都打出“半小时学术圈”的广告。这种自发生长出来的产业生态,比任何规划都更有生命力。
当然问题也不少。某天在奉贤新城迷路,跟着导航绕了三圈才找到酒店。新城的商业配套还像打补丁,这边是崭新的体育馆,隔条马路就是待拆的农房。网约车司机跟我吐槽:“医院学校都盖好了,可晚上八点想买包烟都得跑两公里。”这种“半成品感”,想必每个新城建设期都免不了。
最打动我的倒是普通人的反应。在临港的社区食堂,遇到个带孙子的崇明阿姨:“儿子在张江搞芯片,搬来临港上班近了半小时,我们老两口帮着带娃,买菜比市区便宜三成。”她说话时眼角笑出的皱纹,比任何经济数据都更有说服力。五大新城可能永远取代不了外滩的璀璨,但能让更多人从容地吃完早餐再出门上班,这本身就值得期待。
当我们站在陆家嘴的天桥看车流如织时,是否想过那些亮着尾灯的车流里,有多少是开往嘉定的研发中心,又有多少要赶去青浦的物流仓库?五大新城的真正价值,或许就是让追逐梦想的灯火,不必全都挤在黄浦江的倒影里闪烁。它们像是五颗精心布置的棋子,落子时考虑的早已不是单城胜负,而是整个长三角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