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型战机接连升空!福建舰电磁弹射碾压美军福特号,美网友破防了

南海之上,电磁弹射器轰鸣,三型崭新舰载机直冲云霄。福建舰尚未入列,却已“三弹成功”,展现“满血”战力,节奏之快令外界震惊。为何美军同类航母蹒跚多年仍未解决的难题,中国能一举攻克?这背后,远不止技术超越那么简单。

9月22日,中国官媒集体发表的一段不到两分钟的视频,瞬间点燃了国内外军事圈。

视频里,是歼-15T 、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在福建舰上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的相关画面。

福建舰尚未正式服役,却已经超出了外界对它的认知,因为它集齐了航母战斗群的“核心卡牌”,歼-35负责隐身突防,歼-15T承担制空突击,空警-600提供千里眼顺风耳,再加上歼-15D电子战机的电磁压制,这套组合拳几乎覆盖了现代海战的所有环节。

更关键的是,电磁弹射器让重达30吨的空警-600也能轻松起飞,这项技术连美国“福特号”至今都未能稳定实现。

央视记者在报道中特意强调“多次试验训练任务”,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示福建舰的测试进度远超外界预期。

官方这次选择同时曝光三型舰载机弹射画面,显然别有深意。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五代机电磁弹射起降的国家,这场看似常规的测试,实则甩出一张战略王炸。

福建舰尚未服役,已同步完成三型舰载机起降训练,而号称“世界最强”的美军福特号航母,至今仍在原地踏步,为电磁弹射故障率超标而头疼。

美国福特号电磁弹射设计故障周期为4166次,实际却平均181次就“罢工”,动力系统、武器升降机也频频“拖后腿”,导致舰载机出动效率反不如老旧的尼米兹级。

问题多到连美军自己都看不下去,被迫将第二艘福特级航母“肯尼迪号”的交付时间推迟到2027年。

反观福建舰,从亮相到舰载机起降测试,节奏紧凑、步步为营,外媒评价其“技术成熟度远超预期”。

更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舰的舰载机体系完全围绕西太平洋战场量身定制,歼-35针对F-35C设计,空警-600的雷达探测范围可覆盖关键海峡,歼-15D则能压制对手的防空系统,这种“场景化练兵”思路,让福建舰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强烈的任务属性。

全世界都没有想到,世界航母格局竟以这样一种方式悄然生变。

中国公开福建舰电磁弹射视频,美国坐不住了,起降画面曝光后,美国网友集体破防:有人酸“中国只会抄袭”,有人幻想“一架B-2轰炸机就能清零中国航母”,甚至有人咬定视频是“Temu上买的玩具”。

这种情绪化言论背后,满满都是西方对技术迭代的认知滞后。

正如军事分析人士所言,中国在电磁弹射领域采用的中压直流技术路线,本身比美国的中压交流更稳定,这并非“抄作业”,而是基于自身电网技术优势的创新。

当部分美国网民还在用“抄袭论”自我安慰时,中国工程师早已攻克了高功率脉冲电源、直线电机等核心难题。

美军陷入“技术自信”与“战略焦虑”的矛盾体,一方面仍以“全球最强”自居,另一方面却对新兴力量采取选择性忽视。例如福特号故障频发后,美军方多次强调“问题在可控范围内”,却未从根本上调整研发管理模式。这才是导致落后的根本原因。

而福建舰的快速突破,对中国航母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大型航母全流程自主设计与整合能力,尤其是电磁弹射这类顶尖技术,不再是“跟跑”而是“领跑”。

按照规划,福建舰将配备2个歼-35中队、2个歼-15T中队、1个歼-15D电子战中队及预警机、直升机编队。

这种配置一旦成型,意味着中国航母编队不再满足于“家门口巡逻”,而是瞄准了远洋制空权争夺。

空警-600发现目标后,可直接引导歼-35前出拦截,指挥歼-15T发动攻击,电子战机同步干扰,这种“侦-攻-防”一体化链路,正是现代航母战斗力的核心。

未来,福建舰很可能前出西太平洋,甚至进入印度洋,与055型驱逐舰、攻击核潜艇组成编队,执行远海封锁、反介入等任务。

而官方选择在南海试射时官宣,绝非偶然。近年来,美国联合盟友在南海频繁军演,日本“出云号”准航母已完成F-35B起降测试,印度新航母也计划搭载法制舰载机。

福建舰此时亮剑,既是对区域博弈的直接回应,也是向国内民众展示海军转型的阶段性成果。

央视、新华社等官媒同步发力,用“代际升级”“体系效能”等词汇勾勒蓝图,显然意在凝聚民心,同时对外传递“中国航母已进入2.0时代”的明确信号。

未来,福建舰服役后,中国在远海制空、反潜预警等体系作战中将更具主动性。有分析预测,中国下一代航母可能采用核动力设计,届时出现在夏威夷或地中海的中国舰艇编队,将不再是科幻场景。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