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退让后,关税冲突演变成美国理想局面,亦警示中国

欧盟在跟美国妥协低头,送上了1.35万亿大单,结果关税战也就变成了美国想要的模样。可也正因如此,我们中国得多加提防啊——美国虽然暂时赢了首战,但整个较量还刚刚拉开帷幕呢。

特朗普在4月份对全球开打关税战,起初大家还觉得或许能拼一拼,试试能不能顶得住,但没想到,先是日本,接着是欧盟,都没能扛住压力,只能认输。

这次欧盟的让步到底有多大?我给大家说说三点:一是关于美欧关税的谈判,特朗普把目标定在15%,比欧盟之前希望的10%还要高一点;二是欧盟计划对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比日本多出500亿;三是欧盟宣布会逐步降低对美商品的关税,实现零关税,开放程度比日本还要更彻底一些。

更别提特朗普后来还“顺手牵羊”了:欧盟会大量采购美国的油气,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还承诺会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战事,增加从美国买武器装备的份额。

站在特朗普的角度来看,这一手操作简直是“赢麻了”。不仅把美欧关系重新稳固,还顺势把欧盟的钱袋子和战略方向紧紧锁住。更关键的是,欧盟的让步让“美国主导全球贸易”的话语权变得更加强硬了。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场关税的争斗,可实际上背后埋藏着美国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谋划的战略重塑。

这场关税的较量,可绝不只是跟中国打个对峙那么简单。

其实美国心里打的算盘,不只是简单跟中国硬拼那么点事,而是想着开启两个同时进行的主战线:

第一个战场,瞄准中国,主要目标就是打击中国在制造业和产业链方面的优势,防止它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崛起。

第二个战场,面对除中国之外的主要经济体,就是要重新整理全球的贸易格局,把中国产业孤立得更彻底一些。

大家或多或少还记得,奥巴马时期推出的那个“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其实主要目的就是要绕开中国。那算是“文化攻势”吧;而特朗普的办法就不一样了,干脆直接用“硬碰硬”——用“武力行动”。

特朗普一回到白宫,就立即掀起新一轮加税风暴,对中国、美国的盟友,以及全球各国都来了个关税大升级,连企鹅岛都没跑。对咱们中国的关税更是狠狠地凶起来,搞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的关税战,结果中美之间的贸易几乎快要脱钩了。

借由关税的压力,美方达到了几个目标:一是促使这些国家把投资从海外收回,回流到美国;二是强迫它们大量采购美国制造的商品,尤其是油气和军火;三是限制它们与中国在经贸方面的深度合作。

就这么着,USA慢慢搭起了一道“经济防火墙”,打算把中国挡在门外。

欧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来应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可这回“认输”的速度,实在出乎意料呀。

仔细瞧一眼,欧盟这时候也真是“进退两难”。原因有两点:

被美国紧紧把控,真是难以挣脱。就算平时欧盟口气嚣张,实际上“枪杆子”和“钱袋子”都被美国掌控着:军事上依赖北约,而北约的头儿就是美国;能源方面少不了美国的天然气,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就买不到俄气了;至于金融体系,更是靠美元维系,国际结算和储备都由美方操控。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点点做出“战略自主”的空间都没有。而特朗普正好看透了这一点,步步紧逼。

乌克兰大战搞得欧洲糊涂了,忙得团团转。俄乌冲突持续了好几年,欧洲不仅没占到便宜,还陷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军火的巨大消耗以及经济的下滑。对欧盟而言,坚持和美国硬拼,简直是“左右夹击”。这也解释了为何冯德莱恩面对特朗普时,一副局促的模样,说的话全是“稳定”“可预测性”这种乖乖听话的官话。

换句话说,欧盟这次低头,不只是示弱,而更像是在求一条活路。

说到底,美国这一轮关税大战,确实算是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效果—日本、欧盟先后低头,接下来韩国、印度、墨西哥、加拿大也许也会跟着让步。

不过对于咱们中国来说,这反倒成了一个挺值得好好琢磨的警醒之时。

提醒一下:得认真打破对欧美市场那种太过头的依赖态势。

这些年来,中国制造出海,特别是高端产业链,挺依赖欧美市场。平时看,没啥问题,但一旦美欧联手封堵、加征关税,产业链可是容易受伤的。

因此,中国得赶紧推进市场多元化布局,跟中东、非洲、东盟以及拉美这些新兴市场加强合作,打造一个“去西方化”的外循环体系。

要知道,别指望欧盟在关键时刻会“站在中国这边”。

不少人曾经对“中欧关系”抱有幻想,以为中欧之间的经贸联系那么紧密,欧盟会在中美之间站稳脚跟。实际上,一旦美国动手施压,欧盟的立场就会比谁都快摇摆不定。

尤其是在地缘安全问题变得势在必行、甚至成为最主要关注点的时候,欧盟更倾向于依赖美国,宁愿牺牲中国的利益。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得改变对欧洲的期待,推动的应该是脚踏实地的合作,而不是那些空想的“战略幻想”。

提示三:想赢的前提不是去拉拢对方,而是真正取得全面的胜利。

其实吧,还有个更深层次的现实——想要换来尊重,不能总想着示弱、让步,要靠硬实力猛碾过去。

现如今,全球制造业的版图里,中国一家的份额差不多占了将近30%,而且涵盖了整个产业链,这对所有工业化国家来说,简直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威胁。美国想挣点钱,欧盟、日本、韩国却是被逼到了“命悬一线”的边缘。

因此,咱们不能为了拉拢他们,就故意“放水”降低自身的竞争力——那没有用,人家不会感激你。反倒得等咱们真挺强的时候,别人别无选择,才会心服口服。

这点,在国际角逐中,可真是一条铁则。

欧盟表现出“认怂”其实没啥大不了的,可要怕的是我们没能搞懂背后世界格局真正的变动。美国的目的,不是跟中国打场贸易仗,而是想彻底重塑一个“没有中国”的全球经济体系。

欧盟的让步,实际上不是他们愿意和中国“划清界限”,而是别无选择。至于中国的未来道路,不能靠妥协来走,而得靠变得更强大,除了拓展新的合作圈,减少对美国出口的依赖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紧要的还是要加快国内循环。中国有14亿人,一旦消费能力提高,对外贸的依赖就会大大减少。那时候,美国若想通过控制航线来施压中国,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另外,还得尽快突破美西方对中国高科技的封锁。只有把这些目标达到了,即使我们马上要统一台岛,也不怕美西方的插手。这才是我们从这场关税战中,真正应该领会到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