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八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公布的军事数据,总会给东亚地区本就复杂的气氛再添几分紧张。
今年的报告,数字对比更是直接。一边,是中国海军超过三百七十艘的各型舰艇,以及空军超过两百架的歼-20隐形战斗机。另一边,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大约一百五十艘的舰艇,空中的主力换代机型F-35还在等待交付。
从辽宁舰、山东舰到福建舰,中国的三艘航空母舰已经形成梯队,而日本还在改装自己的“出云级”直升机母舰,想让它具备搭载战斗机的能力。
再看军费,中国约2.6万亿元人民币的国防预算,让日本6.5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不足中国的三分之一)的开支显得很不够看。
可怪就怪在这里。实力上明显吃亏的一方,说话的调门反而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钓鱼岛和台海问题上,日本屡屡放出狠话,甚至喊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样的口号。
这种反差让人看不懂。一个在数据上处于弱势的国家,为什么敢在强者面前反复叫板?它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这是一种战略上的清醒,还是一场危险的赌博?
想弄明白日本的底气,首先得看看他身后站着谁。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美国的存在和那个运行了几十年的美日安保条约。这不只是一纸空文,它背后是实实在在驻扎在日本各地的大约五万名美国士兵。
这支军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撑。它让日本的决策层相信,万一真的发生冲突,他们不需要一个人去扛。
这种感觉,大大缓解了直面一个庞大邻国时本该有的巨大压力,也让他们在外交和舆论场上有了更多敢于强硬的资本。
近些年,这种外部支持还在不断加强。2024年,由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组成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合作越来越紧密,已经不再是空谈。
更重要的是,原本由美英澳组成的AUKUS防务协定,也开始向日本招手,准备在情报共享和潜艇技术训练等方面展开合作。
这一系列的军事合作,就像一层层加固的护栏,让日本觉得自己很安全。他们相信,有了这些保障,自己就有了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嘴硬”的本钱。
所以,他们那些强硬的表态,与其说是真的准备单打独斗,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心里有底的对外喊话,但光有美国撑腰,还不足以解释日本的全部行为。这背后,还有一套更深层的,源自历史的行事逻辑。
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研究东亚问题的学者瓦西里·卡申,就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他认为,日本看待不同国家的眼光,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种差异化的态度,非常能说明问题。首先看美国。二战时那两颗原子弹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和战后被彻底改造的经历,给日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这是一种被绝对力量彻底征服后产生的敬畏,所以战后紧跟美国,几乎成了一种本能,再看俄罗斯。虽然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远不如日本,但日本对这个北方邻居一直非常忌惮。
卡申分析,这是因为俄罗斯在处理问题时,作风极其强硬,比如在克里米亚事件中的果断出击,以及在北方四岛部署军队的实际行动。这种“说到做到”的刚性实力,让日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威慑,所以一直小心翼翼。
简单来说,日本的文化里,非常敬畏那种能够带来直接“痛感”的、不加掩饰的强大力量。只有被真正打疼了,或者明确知道对方敢于动手,它才会变得顺从和谨慎。
用这套逻辑去看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很多事情就说得通了。在不少日本精英看来,中国和美国、俄罗斯完全是两回事。他们记忆里的中国,有近代甲午战争后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战后中国“以德报怨”的宽大处理。
到了现在,中国一直强调和平发展,在处理钓鱼岛这类争端时,也总是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优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这种克制和理性,在国际上本应是负责任大国的表现,但在日本那套“敬畏强者”的逻辑里,却被严重误读了。
卡申的分析很直接,他认为中国这种“动口不动手”的策略,没有给日本带来它能理解的威慑。长期的和平呼吁和谈判姿态,被他们解读成了“软弱”和“决心不足”。
一个习惯了“不打不服”的国家,面对一个总是在讲道理的对手,自然很难产生真正的敬畏之心,这种认知上的巨大偏差,是当前局势变得如此奇怪的核心原因。
日本不是不知道双方的实力差距,而是它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动用这种实力的决心和底线。它把中国的战略耐心当成了犹豫,所以才敢于在边缘地带反复试探,想看看能不能捞到点好处。
当然,日本的强硬也不全是演给别人看的。在这些行为的背后,藏着一种深刻的集体焦虑。2023年,日本的GDP被德国超越,掉到了世界第四。
这种经济地位的下滑,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让整个社会都感到一种失落和不安全,这种焦虑,直接推动了防务政策的转向。
2024年,日本的国防预算飙升到创纪录的6.5万亿日元。同时,安倍晋三等人持续推动“集体自卫权”立法,一步步掏空和平宪法第九条的内涵。这一切,都是为了摆脱战后束缚,重新成为一个“正常国家”。
具体的军事动作也在加速。按计划,到2025年,日本的“出云级”准航母就要正式用上F-35B战斗机,这将让它拥有真正的航母作战能力。同时,它在电子战、反潜等传统强项上也在持续投入,保持优势。
与军事动作并行的,是国内舆论的煽动。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的一项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担忧。这种普遍的社会情绪,为政府鼓吹“中国威胁论”、扩大军备提供了最好的理由。
有意思的是,同一个调查里,只有三成民众觉得中国会主动对日本开战。这恰好说明了那种矛盾心理:战略上很焦虑,觉得威胁很大。
战术上又觉得对方不会真的动手。这种心态,驱动着日本一边大声喊“狼来了”,一边加紧磨刀,而磨刀这个行为本身,又让它觉得自己更有底气去喊了。
这么一圈看下来,事情就清楚多了。日本现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强硬,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它是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背后有美国撑腰的现实依赖,有看待不同国家时根深蒂固的历史惯性,还有自身实力衰退带来的深刻焦虑。
俄罗斯专家卡申那句“给自己找台阶下”的评价,可以说是一语中的。这是一种既不甘心接受现实,又没胆量彻底摊牌的复杂心态。它希望通过拉拢盟友和展示强硬,来维持一种正在消失的体面和安全感。
但这种建立在外部承诺和自我催眠上的安全感,终究是靠不住的,而且非常危险。地区间的和平非常脆弱,任何一方的误判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中国的耐心和克制,体现的是一份大国的责任,但这不代表没有底线。我想,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普通人来说,没人希望看到冲突。
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靠狐假虎威或者逞一时口舌之快换来的,而是来自于清醒的认知、平等的沟通和建立互信。不知道你怎么看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