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正式收官,不过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榜单倒是有个乌龙还没厘清。
6 月 30 日,各基金当日业绩更新后,就有不少文章官宣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是上半年冠军。
要是单从当下的业绩涨幅来看,好像也没错。
但问题在于这只基金是QDII产品,净值披露需遵循T+2规则;
所以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目前的涨幅披露并非上半年完整业绩表现;
是不是上半年冠军,仍需等待具体业绩数据的最终确认。
不过6月30日港股创新药是上涨的,基金如果没有大幅调仓,应该问题不大。
不过说起来,“选股专家”汇添富自从21年之后因为主动权益一直被骂的很惨;
今年因为张韡管理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才又出现在了业绩领先的梯队中。
希望这次汇添富能够在人声鼎沸时保持一份警醒;
毕竟他们家在上一轮业绩好的时候搞的激进策略,可以说是导致其从行业第三跌至第十的重要诱因。
激进策略的后果
市场上行的时候,汇添富涨规模确实是很有一手的。
2020-2021年期间,汇添富混合型产品的新发募集规模在全行业都是断崖式领先。
不过现在回过头去看上表数据略微讽刺。
那两年混合型募集靠前的前两家分别是汇添富和广发;
而这两家公募也因为在市场高位吸引了大批高位资金入场;
且旗下核心基金经理在熊市中策略僵化大幅回撤,被投资者骂的很惨…
回到汇添富身上,最直观的一个数据就是其混合型管理规模在21年巅峰时期约为3400亿;
但是到了如今缩水的只剩下1359亿,已经是比腰斩更为严重的程度了。
另外其非货管理规模也从21年的行业第二,下跌到了如今的行业第十。
其核心原因,还是离不开其当家基金经理业绩和规模都缩水严重这点。
比如消费男神胡昕炜,规模从21年巅峰至今减少一半,近3年亏损-31%以上;
还有医药男神郑磊,规模对比21年巅峰缩水超65%;
公司研究总监劳杰男,规模对比20年巅峰缩水超75%;
上面这两位近3年也还背着超-20%以上的亏损。
希望自诩 “选股专家” 的汇添富,在其曾引以为傲的消费、医药乃至均衡配置赛道上,相继有明星基金经理栽跟头后;
不要再走上极端营销的老路,为刚崭露头角的张韡搞一个医药女神头衔造势;
毕竟不管是自身品牌还是大众的信任,都经不起反复的消费。
长期力量VS短期博弈?
不过汇添富的当家基金经理也并非一蹶不振。
2025年胡昕炜管理的产品出现明显的业绩分化;
规模最大的两只基金还在亏损,其他已经有产品涨幅领先20个点以上。
具体看下持仓,原来是策略【分叉】了。
比如汇添富升级混合就因为前十大重仓中出现小米、泡泡玛特今年达到了20%的上涨。
而亏损的两只基金,则是管理规模最大的两只...
这件事的问题核心在于基金经理投资理念在不同产品上的分化,对于持有人是不公平的。
有基金号称长期价值,行业下行期也坚守白酒;
有基金今年1季度把从上一轮低点中已经涨了5倍的泡泡玛特加成了重仓。
一边坚守,一边追风,其实也隐射了当下消费基金经理的割裂境况。
不过这件事也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基金经理的业绩回升,或许与当初亏损最严重的持有人并无关联。
说到底,业绩分化在规则层面或许无可指摘;
但其中是否真正合理,唯有亲身经历亏损的持有人才能体会。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