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三阅兵的观礼台上,有个身影,让所有人的心都揪了一下。空中战鹰呼啸而过,王伟的妻子阮国琴,只是默默地、轻轻地,把丈夫的照片举高了那么一点点。
那个动作,好像在替他拨开云雾,想让他亲眼看看,这片他曾用生命守护的天空,如今是何等壮阔。
一瞬间,所有人的记忆被狠狠拽回24年前的那个清晨。2001年4月1日,海南岛,南海。代号“81192”的歼-8II战机,奉命拦截一架美军侦察机。然后,就再也没回来。
我们都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僚机飞行员赵宇看见了,王伟成功弹射,一朵伞花在空中绽放,随即坠入茫茫大海。人是活的,跳伞成功了。可偏偏就是这个“成功”,成了我们心头一道永远的伤疤。
十万人对一片海
那是一场倾尽国力的搜救。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民总动员,超过十万人次,上百艘舰船,上百架飞机,还有上千艘渔船自发赶来。
整整14天,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被翻了个底朝天。白天,无数双眼睛被海风吹得通红,死死盯着每一寸浪花。到了晚上,探照灯把海面照得如同白昼。
可大海,就像个沉默的巨兽,吞下了一切,不给你任何回音。除了飞机的残骸,王伟,一个成功跳伞的活人,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十万人,找不到一个人。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们花了二十多年,才真正读懂。
当年我们输在哪儿
王伟从小就是个飞机迷。家住机场边,别的孩子玩泥巴,他就趴在围墙边看飞机起降。那份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后来进了部队,他更是公认的“飞行天才”,飞了15年,零差错。
可他那天遇到的对手,是完全不讲规矩的流氓。美军的EP-3侦察机,贴着我们的领空边缘疯狂试探。王伟用无线电反复警告驱离,换来的却是更加危险的挑衅。
然后,就是那野蛮的一撞。美机突然转向,巨大的螺旋桨像电锯一样,瞬间削掉了81192的垂尾。飞机当场失控,开始死亡翻滚。
王伟生命里的最后一句话,通过无线电传了回来,字字泣血:“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
现在回过头看,当年的“找不到”,几乎是注定的。那不是我们意志力不行,而是技术鸿沟,是赤裸裸的代差。南海那片海域,水深上千米,洋流诡异,几个小时就能把一个漂浮物带出几十公里。搜救范围是按几何级数扩大的。
更要命的是,我们手里能用的家伙,太少了。今天我们出门买菜都离不开的北斗,2001年才刚有两颗试验星,根本指望不上。至于对手的GPS,那种时候,你觉得他会让你用吗?
这意味着,我们上百艘舰艇,很多时候还是靠着最原始的罗盘在找方向。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的意志,去对抗一片现代化的汪洋。
再看王伟的装备。歼-8II,虽然帅,但终究是二代机。弹射座椅上的应急信标,信号弱得可怜,海水一泡,基本就废了。更别提什么卫星定位。飞行员跳了伞,就等于和全世界断了线。
还有一个最残酷的现实,就是人体极限。高速撞击,剧烈翻滚,弹射时巨大的过载,王伟很可能在出舱的一瞬间就昏迷了。一个没有知觉的人掉进海里,怎么可能去打开救生筏,怎么可能发出信号?
81192换来了什么
这些绝望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我们才明白,那十万人的热血和不甘,在巨大的技术鸿沟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我们找不到王伟,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年的中国,还没有一张能覆盖领海、全天候、高精度的“天网”。
王伟的牺牲,像一记警钟,更像一针催化剂。它疼,但它也彻底点燃了中国国防现代化的狂飙。
就在今年,长春航展上,一架编号“CB10300”的歼-20静态展示。这个编号的解读很直接:我们自己的五代机,产量正式突破300架。
从王伟驾着二代机,悲壮地撞向对手,到今天我们有了成规模的歼-20机队。这个跨越,就是对“81192悲剧为什么不会重演”,最有力的回答。
如果那场搜救放在今天,会是怎样?也许一架歼-20都不用亲临现场,它在几百公里外,就能用雷达把海面扫个遍。任何一个橙色的救生衣,在屏幕上都会亮起一个清晰的光点。
结语
二十多年了,我们还在呼唤王伟。但“81192,请返航”这句话的含义,早就变了。从最初撕心裂肺的悲痛,变成了今天充满底气的告慰。
这句呼唤的背后,是我们密如蛛网的高铁和5G,是我们覆盖全球的北斗,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航母编队,更是我们那三百多架,随时可以升空捍卫一切的歼-20。
王伟生前在信里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飞上我们自己的航母。你看,如今我们不仅有了航母,福建舰更是世界顶尖。他的儿子也穿上了军装,就在他曾守护的那片海域,继续着他的事业。
我们拼了命地发展,不是为了跟谁炫耀什么。就是为了让历史的遗憾不再重演,就是为了有一天,当我们的英雄再次身陷险境时,我们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对他说:
“请相信,我们一定能带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