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平台装备研发对比:中国红旗导弹升级换代对美国“爱国者”长期迭代的启示

百家号上的慕颜不凡还挺给面子的,一口气抄袭了不少我的今日头条。

这也是一个路子,不过我开通了自动维权功能,不知道对你有影响吗?欢迎慕颜不凡留言,接下来我可能也要发百家号啦,毕竟一个平台没流量,狡兔三窟。

说到这种“多平台跑”,其实跟部队搞装备研发有点像。你别看同样是导弹,在哪个平台试用、怎么铺、怎么迭代,效果差别可大了。比如我们自己这几年,海军的舰载防空导弹、陆军的防空旅专用型号、空军的远程空对空导弹,看着都是打飞机的,本质上是不同平台定制,换环境就得重新调整。反过来看看美国,他们70年代的AIM-9“响尾蛇”到今天还在用,但早就和各种机型适配得死死的,航母、前线基地、连盟友也能用。这种“多点开花”,在信息化条件下就像商家铺货,你铺得快,覆盖面就大。

再看时间上的差别,我们2020年之后才集中批量换装新一代防空系统,比如红旗-9B和红旗-16的复合部署。但美国“爱国者”PAC-3早在90年代就服役了,二十多年没断过升级。就好像造房子,他们一步步加固装修,不用推倒重建;我们则是等到老房子不行了才一口气换成新的。这样做虽然能一步到位,但在适应新威胁时,反应速度还是会慢一些。

细节上红旗-9B的拦截高度可以到27公里,射程超过200公里,是个不折不扣的远程防空“大个子”,但它更适合固定防护。美国的“宙斯盾”舰上SM-6既能打高空飞机,也能在反舰、反导上搞突袭,这种一身多能的设定,就像同一辆车能跑高速又能下乡。我们要是能在某些型号上提前规划这样的多任务能力,就不至于后面要分头造多种装备来补缺口。

国内装备一次性集成新技术的比例很高,比如雷达、制导系统一上线就是数字阵列、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国外更多是循序渐进,你能看到F-35的雷达、数据链功能一年比一年扩展,从单机作战变成和无人机协同作战。不光是省研发成本,更重要是用户早期就能用上新能力,不用等大换代。对我们来说,可能要学会在现役装备上做一些预留,让升级像给手机装软件一样方便,而不是换整机。

最后下来,这种在不同平台同时铺开、又能长年不断升级的做法,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做到,因为它需要供应链、研发体系和实战经验的长期配合。我们已经在某些领域做到了,比如反舰导弹的型号覆盖和偏远基地的适配能力。如果能让更多防空和导弹系统像手机一样有“年更”的版本,那无论是在海上、陆地还是空中,我们都能随时拿得出趁手的家伙,响应速度和覆盖范围都会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