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早期推崇曾国藩,晚年却鲜有提及?刘伯承:不可效仿

有人说曾国藩一生不就是“打工皇帝”,靠当官、办湘军混得风生水起。另一边,毛泽东却是大写的叛逆:学生时代就满脑子革新,那点“好好念书进仕途考状元”的路子他一点不感冒。两人仿佛南辕北辙。可是,中间有个悬念:毛泽东念书时,居然常常从曾国藩家书里学写作文,还大肆推崇他的自律、坚韧。听起来很不对劲,难道这革命领袖真是个“国藩粉”?还是另有隐情?

我们试着把这事理清楚。曾国藩是晚清最有名的官二代,在家里那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书念得好,官当得大,还亲自操刀组建湘军,直接把太平天国给灭了。老百姓看他,大多心里发憷,说他是镇压民变的“铁腕”,但家乡湖南人却把他当榜样,说他“勤学好问,一根筋到家”,家书更是小孩到老人都能读懂。

到了20世纪初,毛泽东的小时候,湖南教育风气正盛,老师们每天念叨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毛泽东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读不起太贵的书,却把曾国藩家书读了个遍。在信里写自己的志向时,也抄袭过当年的老套路。普通湖南人都觉得,两个湖南人,虽然出身不一样,命运却有种“隔代传承”——你能说谁影响了谁?

表面上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旧帝制被推翻了,曾国藩的老路彻底凉凉。很多人以为历史到此翻篇,曾国藩变成“前朝遗老”,不会再影响后人了。毛泽东初入社会,时代变天,大家都在忙着找新出路。有人嘲讽曾国藩,说他不过是“保守派最后的挣扎”。湖南大部分家长竟还干劲十足让孩子学曾国藩:做事要勤快,做人要厚道——时髦点说,这就是“持重派”家风。对于毛泽东身边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学曾国藩意味着不仅要混官场,还要会动脑筋办实事。一边是革命呼声高涨,另一边又在念“老国藩”的苦心孤诣,这两套剧本简直让人傻眼:是不是曾国藩已经“过时”了?他的家书究竟是遗产还是枷锁?争议,从来都没停过。

故事突然来了个大拐弯——随着毛泽东年纪渐长,他从对曾国藩的迷恋,转为逐步批判。早年他从曾国藩学自律、学调兵遣将,但等到他带头闹革命的时候,发现曾国藩那套“凡事守成、保守团结”的理论根本不适合推翻旧世界。再联系到他在党内大权独揽,“打破一切旧规矩”,你就发现了:早年的偶像,变成了革命对象。毛泽东曾言,曾国藩的人文精神可用,但光靠守旧是没救的。他专门点过“曾国藩会用人,但不会革新”,又夸过“他能坚持,但还是蠢。”这伏笔一路种下,到后来全爆发。朋友,你觉得毛泽东这是“过河拆桥”,还是在玩“师夸反讽”?

到毛泽东晚年,他对曾国藩的态度又变得复杂。曾国藩的家书在党内被反复讨论:有的人说,老曾讲纪律、重修养,这些毛主席小的时候就受益无穷。但更有人说,曾国藩的家书说到底是让人逆来顺受,讲忠诚守礼、安分守己,这跟党的理想完全两码事。在党内,不少高级干部拿曾国藩的思想给自己打鸡血,说“组织工作就该学湘军的章法”,而另一拨人却毫不客气地说,“毛主席早就说过,曾国藩的保守派本质不能照搬过来。”局势像是表面和平,其实暗藏着更多麻烦:各路意见吵成一锅粥,和解压根儿没戏。家书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思想的分歧反而越来越深。你说,这真是“后人比祖宗还纠结”。

这么看下来,曾国藩和毛泽东的关系还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一边说毛泽东青年时超佩服曾国藩,一边又说他晚年恨不得把曾国藩批个底掉。正方天天夸曾国藩“修身立命”,反方却揪着“镇压民变”不放。要照党内某些人的说法,曾国藩就是管理干部的典范,连公司考勤表都该照他家书抄一遍。可毛泽东偏偏说:“他能成事,但成不了新世界。”咱们该怎么夸呢?嗯,曾国藩好歹没去跟毛主席争饭吃,湘军也带动了老家GDP涨个几个点。你说他守旧吧,人家引进还会造船造炮;你说他保守吧,他家书至少没被烧掉,留给后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的范本。批起来有道理,夸起来也成章——这种“两头假装喜欢”的风格,简直比带货直播还能带节奏。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两位湖南人的矛盾,越看越像“分手后还点赞前任朋友圈”的操作?

曾国藩和毛泽东,一个提倡修身齐家,一个主张改天换地。让你选,你会希望中国多一个“持重派”曾国藩,还是多一位“弄潮儿”毛泽东?点赞学曾国藩的自律,还是投票支持毛泽东的革命?如果我们的教育只能选一种榜样,是不是“保守”和“革新”其实根本不能分开?别说我没提醒,就是这两个湖南人的矛盾,让咱们中国一路走到今天。你觉得,是不是所有人都得“取精华去糟粕”,还是有时候该丢掉过去重新来?欢迎在评论区“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