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么让步,要么毁灭。”美国彭博社去年六月抛出这般论调,在国际上激起不小波澜。
这番言论,似乎给中美竞争定了调:中国面对美国,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低头或失败。美国不少媒体也跟着起哄,观点大同小异。
然而,现实真如他们所言,只有非此即彼的绝境吗?这场错综复杂的大国博弈,远非简单二元论能概括。
是时候,用事实和数据,审视这番言论背后被忽视的维度了。一个更具韧性和选择的中国,正在浮现。
先看经济体量。2022年美国GDP约25.46万亿美元,中国为17.96万亿美元。美国总量是领先,人均GDP差距更是明显,约7.6万美元对比1.27万美元。
但这并非故事全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中国GDP增长率达5.2%,美国仅1.8%。中国经济增速更快,正在快速缩小总量差距。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产值占全球三成以上,几乎是美国两倍。它还是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国,2022年出口额3.59万亿美元,远超美国的1.95万亿美元。
这种地位,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压舱石”角色。两国经济深度互赖,2023年中美贸易额高达6500亿美元,谁也无法轻易脱钩。
中国还持有约8700亿美元美国国债,是美债主要外国持有国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中国经济上的筹码。
当然,美元仍是全球主导货币,在外汇储备中占比约58%,人民币仅2.7%。但中国正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拓展其全球影响力。
别忘了,美国自身也有“软肋”,国债规模已超33万亿美元,制造业空心化等问题,都限制了其经济优势的纯粹性。
军事上,美国国防预算高达8770亿美元,占全球近四成,是中国三倍多。他们有11艘核动力航母,8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全球投射能力无人能及。
但“碾压”论站不住脚。中国有203.5万现役部队,海军舰艇数量已超350艘,成为全球最大海军,055型大驱实力不俗。
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号已达电磁弹射水平,标志着其海军力量质的飞跃。本土防御上,中国更是有非对称优势。
中国成功测试了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射程能覆盖第一岛链,具备打击美军航母的能力,这让美军在该区域的行动不再无忧。
美国兰德公司推演也指出,中国在第一岛链内的“区域拒止”能力,可能让美军在西太平洋遭遇惨重损失。这显示中国具备有效威慑力。
核弹头数量上,中国从2022年500枚增至2023年600枚,预计2030年突破1000枚。虽远不及美国5400枚,但已足以构成可靠的战略威慑。
在陆军层面,中国军队经验丰富、兵源雄厚,本土作战能力强大。虽然美国盟友体系庞大,但中国也在通过“一带一路”扩大自身影响力。
技术领域,美国确实在半导体等基础科技上领先,占全球市场48%,中国11%。美国也对中国实施了14纳米以下芯片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
但这并非终点。2023年中国在全球专利申请量达7.8万件,占全球34%,首次超过美国,显示出强大的创新潜力。
在一些新兴领域,中国已实现超越。华为拥有全球36%的5G专利,基站覆盖70多个国家,是全球5G技术的领导者。
电动汽车领域,2023年比亚迪产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生产商。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更是占全球四成以上。
中国政府正大力推动科技自给自足,在量子计算、6G研发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美国虽然投入520亿美元支持本土半导体产业,但这反衬出其对中国技术崛起的担忧。
彭博社那番嚣张言辞,并非单纯陈述事实,更像是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复杂心态的极端表现。这背后,夹杂着偏见与战略意图。
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常常使用夸张、极端的表达方式。这种耸人听闻的论调,极易在舆论场上形成热点,吸引流量。
美国社会对中国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部分人误读中国发展模式,视其为威胁。这种论调,恰好迎合了部分美国民众的焦虑。
这更是一场认知战。美国通过金融制裁和技术限制,试图展现其施压能力。彭博社的论调,旨在夸大中国缺乏筹码,迫使其妥协。
“要么让步,要么毁灭”这种二元论断,显然无法描绘中美力量对比的完整图景。它过于简化,忽视了错综复杂的现实。
美国虽有显著优势,但中国在经济、军事、技术上的战略韧性与非对称优势,同样不容低估。中国并非没有选择,而是在博弈中寻求战略平衡。
中美竞争将长期持续,但并非简单的零和游戏。两国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仍有合作空间。
未来走向,取决于双方政策选择与国际环境演变。在复杂博弈中寻求平衡,避免全面冲突,是两国共同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