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的话
在1955年的全军大授衔仪式上,许多将领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风范。他们认为荣誉不是最重要的,不为名利而争高低。
比如大家熟悉的三次拒绝元帅职务的粟裕将军,还有多次主动申请降低军衔的徐海东、许光达等将领。
毛主席曾经说过:“真正的男子汉不会轻易落泪,除非到了授衔的那一刻。”当然,也有些同志觉得自己无论是从经历还是贡献来看,评定的军衔有点偏低。
从前有个将军因为只被授予中将感到不满,一时冲动去找罗荣桓诉苦,结果他的晋升被暂时搁置了。
这位将军到底是谁呢?
延迟了一年才获得正式的称号
对授衔结果感到不满意的这位将军名叫聂鹤亭。当授衔名单公布时,聂鹤亭因为自己只被评为“中将”而感到不太高兴。
聂鹤亭觉得自己在革命战场上奋斗了很久,经历丰富,还参与了不少著名的战斗,立下了不少功劳。
所以,当全军进行授衔的消息传来时,他心里充满了期待。然而,当他看到实际的结果时,聂鹤亭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
聂鹤亭被情绪冲昏了头脑,冲动地跑到了部长室,对着罗荣桓一顿抱怨自己的不快。
罗荣桓听罢聂鹤亭的牢骚,眉头紧锁,脸色越来越沉重。
要知道,军队授衔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对每位将领的资历、战功、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评估的结果。
尤其在这个重要时刻,军队上下都充满了高尚的风气。毛主席得知自己被定为“大元帅”后,更是坚决不接受。
他说,要是自己穿上“大元帅”的服装,就跟大家有了隔阂,那怎么还能走近群众,听他们的心里话呢?
毛主席这么做,在军队里树立了榜样,不少元帅、上将和大将也主动要求降低军衔。
现在,聂鹤亭的这个行为,就像是在紧张的气氛中往火堆里添油。
尽管他以前是罗荣桓的老部下,但在这种大事上,又怎么能轻易改变呢?
罗荣桓盯着聂鹤亭,脸色严肃,直接点出了聂鹤亭的问题,并严厉地批评了他。结果,聂鹤亭的授衔被暂时搁置了。
聂鹤亭回到家后陷入了沉思,他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冲动和错误。
不应该因为一时的情绪去找老领导吵架,也不能忽视授衔仪式的庄重和公平。
所以在1955年评定军衔时,聂鹤亭没有参与。不过,因为他的过往贡献,一年后的1956年,他被追授为中将军衔。
在《罗荣桓传》这本书里,有一段关于聂鹤亭思想转变的描述。书中讲到一位资深干部,他曾经参与南昌起义,担任过许多关键职位。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出错,进城后还因为不服从分配而犯了错。
罗荣桓曾经亲自和他谈话并给予警告。在评定军衔时,经过全面考虑他的表现,最后授予了他中将军衔。
那么,这段文字里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和朱老总有过一些分歧
聂鹤亭年轻时一心想着通过读书来救国,但后来他发现,那些邪恶的力量彼此勾结,要想真正帮助国家和人民,单靠死读书是不够的。
在学校里,聂鹤亭读到了一些进步的书刊,认识了很多爱国的朋友,渐渐明白了共产主义是什么。改变社会的想法在聂鹤亭和他的朋友们中间越来越强烈。
聂鹤亭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像一个大哥一样关心别人。他一拍大腿,周围很快就聚集了一群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他自己也被选为学生会的负责人。
后来,聂鹤亭先后参加了反对军阀、反对曹锟贿选、五卅运动等爱国活动,组织学生们游行示威、演讲。
没想到,这个行为却惹来了反动政府的追捕,聂鹤亭只好离开安庆。1926年6月,他加入了被誉为“铁军”的叶挺独立团。
聂鹤亭早就知道叶挺独立团的大名,能成为这个英雄团队的一员,他感到非常骄傲。
聂鹤亭因为表现出色和优秀的军事技能,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从一名普通士兵升到了排长的位置,还获得了少尉的军衔。
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久未见面的许继慎,通过他的介绍,聂鹤亭成了共产党的一员。
没过多久,聂鹤亭前往安徽,帮助蔡晓舟在吴山庙区域组织反对军阀的武装起义。就在行动的那个晚上,队伍刚走到十四埠,就碰上了敌军。
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士兵们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时,蔡晓舟把聂鹤亭推到了前面。
蔡晓舟早就看好聂鹤亭了。特别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聂鹤亭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想法,这让蔡晓舟非常欣赏。
显然,蔡晓舟的行动让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忍不住用怀疑的眼神打量这个刚入行的小家伙。
蔡晓舟也察觉到了一些战士的情绪变化,他坚定地对大家说:
希望大家不要看人下菜,聂鹤亭虽然年轻,但很有头脑。如果他犯了什么错,我会马上站出来的。
在吴山庙发生的起义是聂鹤亭第一次亲自指挥战斗,虽然因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起义没有成功,但它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聂鹤亭的军事生涯有着深远的意义。
话说起来,聂鹤亭和朱老总之间还发生过一段小波折,有些小摩擦。1927年的时候,聂鹤亭参与了南昌起义,并成功带领队伍完成了撤退的任务。
当时,因为粮食非常短缺,朱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假装同意改编,但这只是暂时的,是一种策略性的改变。
对于年轻气盛的聂鹤亭来说,这实在无法接受。他不明白,军队为什么要打着国民党军的旗号,穿着国民党军装做事。
朱老总派了许多人去劝说聂鹤亭,但无论谁去,聂鹤亭都坚持自己的想法,决心要离开。
自己想去上海找党中央做别的工作,多次向朱总提出要离开队伍。
从朱总的角度来看,他极力劝说聂鹤亭留下也是可以理解的。聂鹤亭作为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如果他离开,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效仿,从而影响到整个部队的士气和稳定。
聂鹤亭下了决心,朱老总没办法只好同意他离开。离开后,他又去了广州,参加广州起义。
1930年3月,周恩来派他去了井冈山根据地,他这才又见到了毛主席和朱老总。
这次见面,聂鹤亭心里七上八下,想起当年因为一时冲动离开团队的事,他现在非常后悔。
当初的他充满活力,但性子急躁,看待事情往往只看到眼前,缺乏长远的思考。
他认为自己不应该冲动行事,更不应该在部队处于弱势时选择离开。
再次见到朱老总时,他发现朱老总并没有因为过去的往事而心怀怨恨。相反,朱老总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对他说:
“你看,这不是又见面了吗?咱们虽然走的路不同,但最后还是聚在一起了。”
与毛主席和林彪之间有过一些矛盾和不和
聂鹤亭的性格就像军人一样直率,人们常说他性格刚强、直爽,有时候还很固执。
这种特殊性格有好有坏。在战场上,它能成为敌人意想不到的锐利武器;但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遗憾。
1937年,新四军刚开始在武汉发展,急需人才。那时候,叶挺向党中央提出请求,希望能调聂鹤亭来新四军工作。
对于这个建议,毛主席肯定会问问聂鹤亭的看法。聂鹤亭一听,马上就说他愿意去。
话说,聂鹤亭年轻时曾是叶挺的手下,这次老领导热情邀请,他怎么可能拒绝呢?
看到聂鹤亭没有什么反对意见,毛主席虽然心里十分舍不得,但还是同意了聂鹤亭的调动命令。
毛主席听说爱将要走了,就让聂鹤亭先去见自己,亲自送行。
在出发的那天,聂鹤亭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毛主席住的地方,就背着包急匆匆地走了,直接没有赴毛主席的约。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那天,毛主席和他讨论去留问题时,聂鹤亭在兴奋中察觉到了毛主席脸上的依依不舍。
他害怕临走前去跟毛主席告别的时候,毛主席会突然改变主意,热情地挽留他。考虑到毛主席的影响力,他恐怕就无法去新四军报到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聂鹤亭想了个办法,没有去赴约,只是单纯地打算去新四军那里,于是......
这件事不算太大,但也绝非小事。聂鹤亭误解了毛主席的意思,再加上他那直来直去的风格,结果造成了不小的误会。
后来,聂鹤亭发现自己之前的举动不太合适,想了很多次要亲自向毛主席解释清楚,可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能做到,这件事成了他心里的一个遗憾。
聂鹤亭和林帅之间曾有过一些小矛盾。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国民党一个师长派人去找聂鹤亭,说要起义。
一般来说,这种事情应该马上报告给林帅和罗荣桓,等他们同意后再行动。但实际上,聂鹤亭没有征求两人的意见,直接答应了。
聂鹤亭的这个举动让林帅非常生气,因为那支部队在我军即将进城的时候才提出要起义。
林帅觉得,对方的行为应该算作投降,而不是起义;而聂鹤亭却认为,早点起义能减少城市受损,应该欢迎这样的举动。
林帅因为这件事对聂鹤亭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开始时,聂鹤亭感到不解,但在罗荣桓的劝导下,他很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进行了自我检讨。
结尾词
虽然聂鹤亭性格直率、刚强,但在革命年代里立下的赫赫战功却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他一直保持着老党员的作风,生活非常节俭,衣服和被子总是修补再用。
他对烈士的孩子们特别大方,想尽办法和他们联系,给予关心和支持。
1971年3月31日,聂鹤亭将军因病去世,他把积攒的3万元全部交给了党组织作为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