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证明能否为超速夺命买单?小米司机133km/h逆行致4死

2025年2月11日,河南漯河临颍县滨河路上的一声巨响,让两个家庭支离破碎。28岁的王某驾驶价值20余万元的小米轿车,在限速70-80公里/小时的路段竟以133-134公里/小时疯狂超速,更越过双黄线强行超车,与对向正常行驶的本田轿车迎面相撞。这场由极端危险驾驶引发的惨剧,最终导致本田车内4人死亡(含两名儿童)、2人重伤,其中一岁多的女童失去父亲后,母亲至今仍在与多发性骨折、内脏损伤搏斗。

肇事者的贫困证与公众质疑事故责任认定书明确显示王某负全责,但其在赔偿阶段出示"贫困证明"的行为引发舆论哗然。公众质疑:驾驶20万元级轿车却自称无赔偿能力,贫困证明的真实性需严格审查;更令人愤慨的是,超速50%以上、逆向行驶等明显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是否应通过刑事重罪予以惩戒?法律界人士指出,主观故意与行为恶性程度将成为量刑关键,贫困证明不能成为减免刑责的"挡箭牌"。

超载非祸因,但伤痛需共担尽管本田车方坦诚存在6人超载(含3名儿童)的情况,但交警明确认定事故与超载无关。受害者家属"不完美却仍是受害者"的恳求,折射出交通暴力下普通人命运的脆弱。而肇事方至今未展现积极赔偿态度,使得民事赔偿与刑事追责的双重困境愈发凸显。

这场悲剧再次敲响交通安全警钟:当速度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双黄线,贫困证明掩盖不了生命的重量。公众期待司法机关在严查证据的基础上,让每一起漠视生命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