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的北京,雪没化,心还没缓过劲儿——“美帝国主义头子”尼克松真的要来?这架势搁咱现在想,相当于朋友圈炸锅了几十年“反美”口号喊得震天响,突然一天,广播里说“老美总统要进家门来坐坐”,让你搓手迎客,心里不绷住跟谁过不去?全世界瞪大了眼睛,可真急坏了咱们自打解放起就横眉冷对的革命群众。几声咚咚锣鼓之后,全球政坛氛围颠了个个,成了“你来我往”的外交大戏。可别以为大人物们开个会、握个手,老百姓这边就跟吃了定心丸似的松气,实际上,被惊掉下巴的,是咱北京的街坊四邻和无数厂矿车间的小工人们——这开年礼,实在是“刺激得很”!
你以为“见见面、吃个饭,谈妥事就完了”?想得美!对立、怀疑、头脑风暴——都给你安排上了。得,谁让咱几十年喊着“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突然让“美帝头子”来喝口热水?来得这么突然,这变化叫个大,打了不少人个措手不及。上头也犯难,咋突然让群众的脑瓜来个大拐弯?高层直接下文件、发讲话,让全社会跟着节奏起舞“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教育”开锣,啥《毛主席会见斯诺谈话纪要》《周恩来外事讲话》,全成了学习材料。干部们下死命令谁还有疑虑,赶紧自己消化!学习班子、讨论组、群众发动会,一个环节不少,全民思想发动,就是没个标准答案。要说那阵,北京厂里一开会就能拎出一百多条问题,个个都是“美帝头子来京”的质问。有人问“这咋就让他来家门口了?”有人哼哼唧唧“咱反了这么多年,咋还得倒腾着迎接他?”答案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自个儿想去呗……
要说普通老百姓的反应,那可太鲜活了。那年冬天,厂里工友边学材料边偷着乐——平时见个外国人都稀罕得不行,这回一群美国大兵、记者、技术专家要往厂门口走,谁能不多瞅两眼?可别说围观,文件里写得死死的“四不”不围观、不隔窗看、不乱跑、不离岗,硬是要把国人的好奇心用纪律死死摁住。厂里还专门组织学习班,领袖的每句话都得“反复琢磨”,力争想到一块去。
可与此“外敌将至”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麻烦和忙乱。机关局里、市革委会、小区党支部,查安全、控人员——打扫卫生、粉刷大楼、修缮更衣室,活儿一茬接一茬;还不忘勒令副食品部门“鱼要新鲜点”、猪肉毛得刮干净、菜市场全得焕然一新。说实话,这些“面子工程”,其实是个急功近利的临时抱佛脚。小卖部的师傅们都笑“等小鬼子(尼克松)走了,咱又重新来过呗!”可是,这回,官方是真的在下力气整顿城市面貌,卫生检查、社会大扫除、物资储备全方位启动,带动着平时松散的老北京,也长了回脸面。
可你以为这样“穷折腾”就能风平浪静?偏不!其实暗流涌动,那是升级版的考验。先看治安那一块,市委下死命令,要求“对五类分子和危险分子逐个安排”。啥叫五类分子?放今天就是“重点管控对象”,“坏分子”一口气揪出了近十万人,堪比全城人口大排查。各厂、各街道、各单位接到“红头文件”,开会没完没了,谁家有个不清不楚的“敏感分子”,都有专人看着,哪怕手脚不干净的,也得被安排“工作任务”,免得出岔子。这要不叫“草木皆兵”,我都替这股紧张气氛捏把汗。
再说高层的两面操作——嘴上反美还是一把好手,下了一桌“外交大餐”不打折。但对老百姓呢?“别问,照做!”干部们梦里都烦,政策不明,执行最怵。谁也不敢出头,一不留神成了“反革命余孽”,倒霉都找不着人哭诉。这老套路拉锯下去,工厂管理、社会气氛不但没松,反倒更紧张。搞得一众普通劳动人民云里雾里,嘴上说“主动”,心里打鼓一样敲敲。
正当大家以为尼克松不过是来转悠两天,外事部门在前台抛面子,后勤安全紧张兮兮,结果却有个让外人根本琢磨不透的大反转。毛泽东亲自见记者幽默话术上线。你以为他会露怯求合作?笑话!“尼克松要来,不来谈事,来旅行也行;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咱还能吵两句。”这架势——给惯坏了的“美帝头子”也上了生动一课。高层的心思很微妙既拿捏主动权,又给群众吃颗定心丸。结果呢?不仅无数内外疑虑被“诙谐一笑”化解,反倒让基层有种“咱才是大国范儿”的莫名自豪感,气势来了,底气足了。
再看临场应变,北京全城的改造升级堪称“奥运级”大施工。副食品店、菜市场、环卫保洁一夜之间旧貌换新颜。连厂区陈旧的更衣室也拆了重建,上千人“突击卫生”,土方、垃圾齐清走。不夸张地说,那几天京城空气都是新鲜的。你说为啥?图个啥面子、啥国际观瞻?其实就是“老外面前不得丢人”,群众虽不明也是“操着一口天真无邪的普通话”干劲十足。
这还不算,食品卖相改革,“五不卖”招式上场。大肉不带泥、不带土、连带毛带血都清除,肉摊的老头们念叨“奶奶的,头一回见宰肉这么讲究!”所有的小吃店、餐馆整改一遍。甚至连运肉的汽车都全部苫帆布,务必不能让外宾见识到“北京肉生土味儿”的独特风情。举国面子,就全在这一砖一瓦、鸡毛蒜皮中撑起来了。
表面看全城一派平和,实际紧张压在心头。问题没完没了一茬卫生一茬修理,搞得很多人叫苦不迭;副食品保障、门前三包、安全控制……加码再加码。出现啥新障碍?很简单——一时半会儿根本没法根治。如果说原先人民对美帝怀恨在心,这回临时“脑筋急转弯”,弄得心里别扭,连普通买菜大妈都默默嘟囔“咱终于能吃上鲜鱼,可丫不是为咱新鲜的。”至于工厂里那些“重点人”,本来有份改造工作,结果不断被加码、严控,连平常的厂务生活节奏都乱了套。
这还不算,各方分歧进一步加深。上有高层二字政策,执行到基层就成了“画大饼”,到底哪句才是真谛?底下人谁也不敢猜。干部群众之间,信任与焦虑成谜团——外事归谁管、出事谁担责?光鲜表象下,实际矛盾加重,有人调侃“尼克松走了,咱再歇歇脚,管他后面哪天还要突击‘突然卫生’?”和解是没指望,临时团结才是真的。
你纵观这一大场面,真要“表扬”一句“咱们贯彻中央指示做得太绝了,学习文件、准备卫生、党政一条心,外宾一走全体齐欢乐!”可回头扒拉扒拉,这一堆“面子工程”,一场大张旗鼓的改造,原本只是为了让外国人看着顺眼。全市动员、数万群众“学习外事”,门面冲新鲜,肉摊刷干净,搞得比过年还带劲儿——可这些福气都是尼克松带来的?又或者,咱自己真该好好擦擦窗户、拾掇拾掇屋子?
更逗的是,紧绷的神经、广泛的“群众自我教育”,后一秒钟尼克松一离京,可能又回到老样子。说穿了,“全员严防”一场大动作底下,多少群众心里嘀咕咱那么多年的反美口号,是不是……早说走就能走得通?这场洗脑式自我安慰、急转弯换轨思路,多少带着点舞台剧色彩。
可谁又能苛责呢?要不怎么说,“大国博弈,小民自安”——人往往就是把变化当事故,把派对当苦役,风口来了,总得硬着头皮盼落幕。
老北京为尼克松访华发动“史上最大规模卫生改造”,空气新鲜、肉香了、城市也亮堂了,但请问一句,咱到底是为谁忙活?是给世界看笑话,还是自己真该早做?如果没有尼克松,咱啥时候能轮上开窗透气、吃上“新鲜带鱼”?你怎么“一场风暴换一座城”,到底该为面子准备,还是为自己生活做主?欢迎后台留言唠嗑,东北老铁们也来说说你们见过的“史诗级大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