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身着正装,如严肃的燕尾服、雅致的三件套西装或冬日大衣,想必会留意到袖口处精致的小纽扣。
这些纽扣常见于西装或大衣袖口,然而大多为装饰用,无实际功用。它们无法被解开或系上,因其被直接缝在布料表面,未配备可供纽扣穿过的扣眼。
仅奢华品牌或定制西装例外,在这些服装中,所有细节均经精心雕琢,遵循传统裁缝工艺,袖口纽扣可正常使用。
然而,这些纽扣究竟因何而生?为何数百年来,男性服装的袖口始终保留着这些小型、甚至无用的纽扣?
关于其起源,存在三种理论,下文将一一阐述:
一、理论一(虚构):卫生说
一种广为流传的传说将袖口纽扣的起源归因于军事制服的卫生需求。
网上常有说法称,拿破仑·波拿巴曾下令在士兵制服袖口缝制金属纽扣,以防止士兵用手擦拭鼻涕、口水或脸上的汗水,保持整洁军容。金属的冰冷质感在寒冷天气下会给皮肤带来不适,迫使士兵使用手帕。
然而,这一传说虽听起来有理有据,却并无历史依据。早在拿破仑时代之前,18世纪的军装上就已出现金属纽扣,甚至在17世纪末的火枪手和掷弹兵制服袖口,也能发现类似元素。因此,“卫生说”不过是吸引人的虚构故事,不可轻信。
二、理论二(虚构):袖口备用子弹
另一种说法更为奇特,却充满冒险色彩。
该理论认为,袖口纽扣最初作为“备用弹药”存在——在紧急情况下,可将其撕下充当火枪子弹。支持者指出,17世纪确实存在形似小型金属圆柱体的纽扣,与火枪子弹形状相似。部分文学作品也描写过类似情节,如英雄在弹药耗尽时,取下纽扣装填火枪击倒敌人。
此类情节在19世纪的军事文学和民间故事中屡见不鲜。例如,在1857年挪威的前线故事集《人民与武器》中,就有“他取下肩上的火枪,用从制服上撕下的沉重铜纽扣装填,扣动扳机,敌人应声倒地”的描述。1864年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的英国滑稽故事集《克里米亚军事幽默》也提到“绝望的掷弹兵有时会用铜纽扣代替弹药”。
但严肃的军事历史学家认为这些不过是战场趣谈,并非真实历史。军事历史学家 John Kinder 在《18世纪军装与战场传说》中明确表示:“金属纽扣最初被设计为子弹的说法并无文献支撑。战场上也从未记录过此类使用案例。这更可能是源于士兵的传说和文学创作。”
因此,尽管这一理论颇具戏剧性,却仍属于军事民间传说范畴。
三、理论三(真实):医学袖扣
袖口纽扣的真实起源可追溯至17至18世纪,与医生和外科手术密切相关。在英语文化中,此类袖扣至今仍被称为医学袖扣。
历史学家 James Laver 在《服装与时尚简史》中指出,18至19世纪,英国广泛流行在袖口缝制纽扣,最初使用者正是医生和军医。
当时,宽大的紧身胸衣袖子给医生手术带来不便。在紧急手术中,尤其是野外条件下,医生没有时间脱掉外衣,而每一秒都关乎患者生死。裁缝们巧妙地在袖口设计功能性纽扣,使医生能迅速解开并卷起袖子,无需脱下整件紧身胸衣。
这一简单改进极大提升了医生操作便利性,迅速成为医疗和军装的标准配置。
19世纪60年代,伦敦萨维尔街(日后成为经典男装中心)的 Henry Poole & Co 裁缝店,曾接到为外科医生和军医官员制作带功能性袖口的西装订单。很快,这一实用设计也被引入到上层社会的日常服装中。
为何如今袖口纽扣多为装饰用?
制作真正的功能性袖口纽扣十分繁琐。袖口处布料较厚且多层(内衬、衬料、镶边),需要精细的手工操作和严格的质量把控。此外,袖子与西装呈一定角度并带有弧度,这使得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中,制作出美观实用的纽扣扣眼变得极为困难。
20世纪,随着服装大规模生产的兴起,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成为首要考量。制造商舍弃了功能性袖口设计,转而采用装饰性纽扣,仅保留传统外观。
但在高级定制服装领域,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定制西装仍配备可正常使用的袖口纽扣,其拥有者常故意解开其中一颗,以此彰显其西装的高品质和对传统工艺的尊重,这也是他们属于注重品质、尊重裁缝传统的精英群体的微妙标识。
#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