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反对包产到户?背后真相令人直呼:高瞻远瞩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1962年的那个夜晚,邓子恢兴冲冲地赶到中南海,想要说服毛主席支持包产到户。谈了整整一夜,老人家最后只是勉强说了句”可以小范围试一试”。

没想到几个月后,北戴河会议上气氛就变了。毛主席直接开炮:“搞了几千年小农经济,还要搞吗?”那句”不用几年就有人雇工、讨小老婆”听着挺刺耳,当时在场的干部都懵了。

土改完成后的新问题

1953年,全国土改基本结束。3亿多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可问题也跟着来了 - 小农经济的老毛病又犯了。

你想想,一家几亩地,靠人力畜力,用的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农具。遇上个天灾人祸,立马就得讨饭。更要命的是,有些农民开始琢磨怎么发家致富,农村又有了分化的苗头。

毛主席看得透彻。他早在1929年就说过,绝对平均主义”是小农经济的产物”。这话可不是随便说的,是有根据的。

农业合作化运动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搞起来的。1951年,中央发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看着挺顺当,可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不少。

1958年的狂飙突进

人民公社一出来,那架势真是不得了。几个月时间,全国74万多个农业合作社就改组成了2.6万多个人民公社。99%以上的农户都参加了,这速度快得让人咋舌。

可是”一大二公”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锅饭吃起来,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的积极性哪儿去了?加上那些年的浮夸风、共产风,农业生产受了不少冲击。

到了1961年,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安徽的曾希圣坐不住了,开始琢磨搞”责任田”。这老兄也算是毛主席的老部下,当年搞密码破译那是一把好手,治理淮河也有功劳。

安徽的大胆试验

曾希圣胆子够大,1961年3月在广州会议上直接跟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当时说:“你们试验嘛!搞坏了检讨就是了。”这话给了曾希圣很大鼓励。

安徽的”责任田”试验效果确实不错。农民有了干劲,粮食产量上去了。7月毛主席路过蚌埠,曾希圣又汇报了成绩,主席还说”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可以普遍推广”。

但是好景不长。毛主席心里的疑虑越来越重。

邓子恢的力推与碰壁

邓子恢这个人,搞农村工作是把好手。看到安徽的成效,他兴奋得不行。1962年夏天,各地包产到户的势头很猛,邓子恢觉得时机成熟了。

7月的那个夜晚,邓子恢带着农村工作部的几个人进了中南海。他们准备了一大堆材料,想说服毛主席全面推广包产到户。谈了一通宵,毛主席最后勉强同意”小范围试一试”。

邓子恢以为胜利了,没想到这是个陷阱。

8月北戴河会议,气氛完全变了。毛主席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包产到户搞了几十年了,还要搞吗?”他甚至把包产到户和波兰的”自由化”联系起来。

邓子恢不服气,据理力争。两个人争论得很激烈,最后不欢而散。毛主席后来还跟人说,在争论中被邓子恢”训了半天”。

毛主席的深层考虑

毛主席反对包产到户,绝不是一时冲动。他的考虑很深远。

第一个担心就是两极分化。毛主席深知农民的”发财观念极重”,一旦放开单干,肯定会有人想方设法积累财富。用不了多久,农村就会重新出现富农和雇工,这不是又回到旧社会了吗?

第二个考虑是工业化的需要。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工业化需要大量资金。这钱从哪儿来?只能靠农业积累。分散的小农经济根本满足不了这个需求。

毛主席说得很直白:“不靠社会主义,想从小农经济上做文章,靠在个体经济基础上行小惠,而希望大增产粮食,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国计民生的大计,那真是难矣哉!”

第三个考虑是制度问题。在毛主席看来,包产到户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刚建立,根基还不稳,这个时候搞包产到户,不是自己拆自己的台吗?

集体主义的制度优势

毛主席坚持集体经济,不光是出于意识形态考虑,更看重集体经济的实际优势。

集中力量干大事,这是小农经济做不到的。修水库、建农田、推广新技术,哪一样不需要统一组织?一家一户的小农,能搞得了这些吗?

防止两极分化,这也是集体经济的长处。在集体所有制下,土地、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个人再能折腾,也翻不了天。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重新出现地主富农的可能。

毛主席还强调过:“个人的智慧必须和集体的智慧相结合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这话听着有点虚,但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一个人再聪明,能比得过一群人的集体智慧吗?

争论的激化与结局

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毛主席彻底摊牌了。他直接点名:“中央农村工作部搞资本主义,邓子恢同志是资本主义农业专家。”

这话够狠的。邓子恢这个搞了几十年农村工作的老革命,被扣上了”资本主义专家”的帽子。随后,中央农村工作部被撤销,邓子恢也被调离了农业口。

曾希圣的日子也不好过。这个深得毛主席信任的省委书记,因为支持”责任田”也受到了批评。安徽的试验就此终止。

包产到户在1960年代的短暂复兴,就这样被掐死在摇篮里。

历史的另一个答案

时间跳到今天,河北晋州有个地方叫周家庄。这个地方很特别 - 它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人民公社。

1982年包产到户全面推开的时候,周家庄的村民进行了一次投票。结果让人意外:全村只有两个人赞成包产到户,其他人都选择继续走集体化道路。

40多年过去了,周家庄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2013年,这里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4104元,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高出不少。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村民享受着11项集体福利,住房、医疗、养老都有保障。

周家庄现在有1万3千多人,没有一个外出打工的。在中国农村普遍”空心化”的今天,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这个地方有近2万亩规整的农田,分为5个生产基地:1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4千亩葡萄基地,3千亩梨果基地,2千亩苗木基地。产业涵盖农业、工业、建筑、商业、畜牧、旅游等各个领域。

集体积累有几个亿,还有1亿多的风险基金。这些数字背后,是集体经济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现实的思考

周家庄的成功,让人重新思考毛主席当年的判断。他担心的两极分化,在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确实出现了。他强调的”集中力量干大事”,在周家庄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当然,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历史的发展有其复杂性,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不同的政策选择。但周家庄的实践至少说明,集体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毛主席当年说的那句”搞了几千年小农经济,还要继续搞下去吗?“现在听来别有深意。也许,他看到的确实比当时的人更远一些。

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在包产到户取得巨大成功的今天,周家庄的存在提醒我们:路不止一条,选择可以更多样。

毛主席的”高瞻远瞩”,究竟体现在哪里?包产到户与集体经济,到底哪条路更适合中国农村?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你站在哪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