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掐市场能逼出技术吗?国产替代加速崛起,可喜可贺

2018年3月22日,美国以301调查为依据对自中国进口的大批商品加征高关税,有些税率一度飙到25%甚至更高。从表面看,这是用美国市场和美元当杠杆的单边施压,可问题在于:靠切断市场就能逼出技术让步吗?中国的实践给出了否定答案。

一招是把压力变成研发的催化剂。面对高关税和技术封锁,国内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把“造血”放在首位。半导体、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领域资金、人才、厂房一阵猛增,晶圆厂新建扩产、国产化率逐步提高,华为、阿里等头部企业把研发占比往上调,地方用专项基金和税收优惠补短板。可以这样形容:关税像一把火,把国产替代这锅粥越煮越热。

再看外部市场布局。近几年,中国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拉美和非洲的出口与投资明显提速,区域供应链在重塑,部分弥补了对美出口的缺口。2025年中国—东盟贸易创历史新高并非偶然,企业把“单一市场孤注一掷”的赌注拆成了很多小注,分散化让外部胁迫的杀伤力下降。

还有一着更深的制度反制:推动人民币更广泛用于跨境结算。与多国签署货币互换、本币结算协议,跨境人民币结算份额稳步上升,金融基础设施比如CIPS在完善。短期内美元并不会一夜崩塌,但去美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明显,制裁和金融杠杆的威力也会被部分削弱。

代价也真实存在:关税一度推高中间品成本,给企业利润和通胀带来压力。但中期看,产业链韧性、技术自主性和谈判筹码都在提升。基于这些变化,专家建议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和人民币清算便利化,同时通过更多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合作深化贸易多元化。

这场贸易摩擦并不是终点,而像一场“强制体检”,让中国在被动中找到改革的切入点。企业和投资者该怎么办?把握国产替代带来的产业机会,积极拥抱区域市场,关注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金融变革。你准备好在这个新格局里重配置了吗?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判断和亲历的变化——有些老百姓的反馈很接地气:“零部件涨价倒逼我们找替代货源,没想到国产也能用。”这种实感,比任何宏观报告都来得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