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草丛生的工地、生锈的机械设备、停滞的经济发展计划——东非海岸边一个曾被视为区域经济腾飞引擎的宏伟项目,正默默诉说着国际合作中信任与背叛的故事。
2015年,坦桑尼亚新总统马古富力以“损害国家主权”和“债务陷阱”为由,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的合作协议 ,叫停了中方投资百亿美元的巴加莫约港项目。
这个被誉为“东非最大、最现代化深水港”的项目突然陷入停滞。当地妇女曾头戴中国制造的安全帽欢快舞蹈,孩子们挥舞着中坦两国国旗在工地上奔跑的场景,瞬间成为历史的记忆。
01 友谊基石,坦赞铁路的血泪情谊
中坦友谊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回溯到1964年,坦桑尼亚刚刚摆脱殖民统治,迫切需要一条连接国内外市场的经济“生命线”。
当时,坦桑尼亚计划建设一条从达累斯萨拉姆港出发,经国土腹地延伸至赞比亚的铁路,以摆脱南非白人政权的经济控制。
这条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 ,途径东非高原、热带密林和沼泽湿地,施工条件极为艰苦。在美苏两国因投入巨大且回报不确定而犹豫不决时,中国伸出了援手。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带着设备和技术图纸,深入东非陌生土地。他们在毒蛇瘴疠肆虐的热带丛林中施工,高原上缺水缺粮,设备短缺,却依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66名中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因疾病和意外事故,长眠于非洲土地 。1975年,坦赞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坦友谊的永恒象征。
02 宏伟蓝图,巴加莫约港的崛起与沉寂
时间转到2013年,坦桑尼亚再次展开宏伟发展蓝图——建设东非最大最现代化的深水港巴加莫约港。
这个计划选址于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以北60公里处的港口,旨在服务非洲内陆国家,成为连接东非与国际市场的物流枢纽。
根据规划,这一项目将成为东部非洲的经济战略重心,为坦桑尼亚每年创造10万就业岗位 ,并在短期内大幅提振国家GDP。
中国凭借先进技术、资金支持和合作经验获得了核心开发权,承诺投资100亿美元。这是当时中国海外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之一,具有极大的经济驱动力和地缘战略意义。
03 突然变卦,政治博弈下的项目夭折
2015年,坦桑尼亚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新总统马古富力以“强硬改革派”和“反腐斗士”形象登上政治舞台。
他对前任政府的政策进行全面清算,巴加莫约港项目成为关键目标。马古富力指责协议条款“不公正”,称项目可能威胁国家经济主权,特别提到中国的贷款可能导致“债务陷阱”。
为寻找证据,他派出专员突击检查参与该项目的中国企业账目,试图找到终止协议的理由。2019年,马古富力政府最终以“报价虚高”等理由单方面撕毁协议。
此时,中国工程团队已经完成近半建设工作,已耗资约2.8亿美元的施工设备不得不被封存,繁忙的施工现场陷入死寂。
04 西方承诺,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
在中国撤离后,英国和日本立即向坦桑尼亚伸出“橄榄枝”,希望争取到巴加莫约港的开发权。
伦敦表示愿意以“三分之一成本 ”承建港口,日本则宣称将“无偿援建”关联的跨境桥梁,并提供先进技术和设备。
英国承包商与坦桑尼亚官员密切洽谈,推销自己的“世界级建设水平”;日本派出技术团队展示设计方案,提出修建巨型海洋跨境桥梁。
但这些承诺在实施时迅速出现问题:英国承包商的预算从30亿美元飙升至80亿美元,项目进展缓慢;日本团队因不熟悉热带环境,设计因缺乏应对高腐蚀性环境的技术而失败。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让西方资本彻底打退堂鼓,昔日“黄金计划”沦为泡影。
05 深层剖析,国际合作中的信任与利益
坦桑尼亚的经历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缩影。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但国家信誉同样至关重要。
一个失去信誉的国家,难以在国际舞台上立足。类似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生:2014年,墨西哥单方面撕毁与中国的高铁合同,仅赔偿810万元人民币,随后无限期搁置项目。
国际经贸合作本应基于公开透明、平等协商的市场规则 ,秉持不干涉内政、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但现实中,第三方政治干预常常影响正常经贸合作。
美国就曾对意大利一家轮胎企业发出所谓“安全警告”,声称其产品搭载的中国技术存在风险,试图破坏正常的市场合作关系。
06 经验教训,发展路上的深刻启示
坦桑尼亚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国家间合作关系需要精心维护,任何一段关系都经不起利益的反复考验。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在国际经贸合作中,信用是基石。坚持立场独立、政策独立,基于事实和本国利益作出判断,不仅有利于自身经济增长,也能向全球释放独立自主、尊重规则的积极信号。
相反,如果片面迎合外部压力,违背契约精神,最终可能损害自身长远发展利益,也不利于全球经贸秩序的稳定。
十年过去了,巴加莫约港的工地上只剩生锈的机械和荒芜的杂草。
英国和日本承诺的“低成本”和“无偿援建”早已随着热带风散去无痕。
坦桑尼亚政府如今再次将目光投向东方。
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带的是修订后的谈判文件和一颗略显尴尬的心。
2023年,日本与英国联手在非洲开展关键矿产投资,直言目的是“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而中国已在非洲矿产资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刚果钴产量占全球70% ,中国企业早已进驻这些地区。
国际博弈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但一次次教训告诉我们:国家信誉才是最长远的战略资源 。
本文非时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