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142国压轴通过两国方案!以色列右翼怒吼:立即吞并西岸

联合国大会的投票结果刚公布,142个国家齐刷刷地举起了“赞成”票,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纽约宣言》以压倒性优势通过。

古特雷斯秘书长站在台上,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中东和平的曙光。

可就在他准备发表感言的时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已经坐上了飞往约旦河西岸的直升机,手里还攥着一份扩建定居点的协议。

他一下飞机,就直奔E1区,对着镜头咧嘴一笑:“巴勒斯坦国?别做梦了,西岸是以色列的!”

这份《纽约宣言》可不是随便写写的,里头白纸黑字写着: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推动巴勒斯坦建国;要求哈马斯停止暴力活动;推动加沙停火、人质释放;甚至还要促进巴以外交正常化。

法国、沙特、中国、挪威等40多个国家联合发起,142票赞成,10票反对,12票弃权,创下了近年巴以相关决议支持率的新高。

古特雷斯在台上激动地说:“这不是空谈,这是国际社会为巴以和平画出的行动路线图!”

可内塔尼亚胡压根儿没把这份“路线图”放在眼里。

他站在E1区的沙土堆上,手里拿着扩建1200套住宅的协议,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西岸是以色列历史与主权的核心,巴勒斯坦国?不存在的!”E1区可不是随便选的地方,这片土地位于耶路撒冷和马阿勒阿杜明定居点之间,一旦扩建完成,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的南北两部分就会被彻底割裂,巴勒斯坦建国的“领土连续性”也就成了泡影。

国际社会多年来一直反对E1区开发,认为这是“扼杀两国方案的关键一步”,可内塔尼亚胡偏偏选了这块地,摆明了就是要跟联合国对着干。

以色列内阁的反应更是激烈。

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直接开喷:“这决议就是外交攻击,想在我们的土地上建个恐怖国家?门儿都没有!”司法部长莱文也不甘示弱:“联合国这是在奖励恐怖主义,以色列绝不会接受外部强加的边界!”这些话听起来火药味十足,可实际上,以色列右翼早就打好了算盘。

2025年7月,以色列议会就以71票赞成、13票反对通过了《西岸主权审议动议》,为吞并西岸C区铺好了路。

C区占西岸总面积的60%,目前由以军实际控制,巴勒斯坦人在该区域修建房屋的许可通过率不足1%,早就成了“事实占领”。

现在,右翼想做的就是把“事实占领”变成“法律吞并”,彻底断了巴勒斯坦建国的念想。

美国的反应更是耐人寻味。

联合国投票前,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访问以色列,在记者会上被问到对扩建定居点的看法,他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对国际社会推动巴勒斯坦建国的合理回应。”这话听起来像是在打圆场,可实际上却是在给以色列撑腰。

更关键的是,以色列总理府事后泄露的闭门会议记录显示,卢比奥明确表示:“美国不会阻止以色列对西岸实施主权措施。”尽管美国国务院内部有官员担心这会破坏《亚伯拉罕协议》的稳定,但特朗普政府更看重“中东可控秩序”,只要以色列的行动不引发大规模地区冲突,美国就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态度与美国国内民意形成了鲜明对比。

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8月的调查显示,58%的美国民众反对以色列吞并西岸,认为这会加剧地区动荡。

可华盛顿的大佬们显然没把老百姓的意见当回事,他们的算盘是:只要中东不乱,油价不涨,以色列爱咋搞咋搞。

巴勒斯坦人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西岸C区的巴勒斯坦人想盖间房子,得先向以军申请许可,可申请交了100次,驳回99次,剩下的那一次还得等上好几年。

阿布·哈桑是个普通农民,想给自家盖间厕所,申请交了3年,回复就一句:“不行。”他问以色列军官为啥不行,军官叼着烟,指了指不远处正在施工的定居点:“那儿以后是以色列人的别墅区,你在这拉屎,多煞风景?”哈桑攥着拳头,心里骂了八百遍,可又能咋办?

联合国说他们可以建国,可他们的地呢?

他们的家呢?

从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占领西岸,到1993年《奥斯陆协议》承诺“分阶段撤军”,再到如今右翼推动“吞并”,西岸问题的核心矛盾从未变过:国际社会坚持“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色列右翼却想“用定居点改写边界”。

更讽刺的是,这场博弈已从“解决问题”变成“抢时间”,联合国想通过外交谈判推进和平,以色列右翼则想抢在谈判前“固化领土现状”。

就像以色列前外长利夫尼说的:“当国际法还在讨论‘应该怎样’时,推土机已经在回答‘将会怎样’。”

联合国142国的投票,证明和平共识仍在;可以色列右翼的“吞并”动作,却在给和平泼冷水。

这场矛盾的核心,不是“没有方案”,而是“方案缺乏执行力”。

国际社会若只停留在“投票支持”,不采取实质措施推动以色列遵守决议,“两国方案”终将沦为“纸上和平”。

古特雷斯在决议通过后警告:“国际法不是‘可选条款’,若任其被忽视,中东的暴力循环只会更难打破。”未来,国际社会能否通过“制裁不遵守决议的行为”“加大对巴勒斯坦发展援助”“推动美俄中等大国协调施压”,让以色列回到谈判桌前,将是和平能否推进的关键。

毕竟,当推土机的声音盖过外交谈判的声音时,受伤的不只是巴以民众,还有国际社会对“规则能解决争端”的信心。

这篇文章只是用来传递积极的能量,没涉及到那种很低俗或者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跟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把相关内容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