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军迷都在关注“福建”号航母上的新动向,尤其是歼-35型舰载机的最新试验。
前两天,有照片流出,显示歼-35在机库里被运送到升降机上时,弹舱居然是打开的,而且里面好像已经装上了空对空导弹。
这意味着歼-35的试验已经不只是地面滑行或者结构测试了,武器实装阶段也开始了。
大家讨论的焦点很快转到一个问题:歼-35的弹舱到底有多大,能不能装下重型反舰导弹?还有人顺便把歼-20也拉来一起说。
其实从公开资料看,歼-35和歼-20的弹舱大小差不多,都能装进6枚类似PL-15这种空对空导弹,基本跟美军F-22A差不多。
至于对地攻击弹药,歼-35的弹舱大致能装500公斤级的弹药,这和美国F-35A/C能装2000磅重型航弹相比,确实有差距。
而且国内航展上展示的FC-31弹舱里也主要是空对空导弹,对地弹药到底能不能装还没明确说。
于是就有人质疑:第五代战斗机弹舱太小,重型反舰导弹根本装不下,这种任务是不是还得靠四代半战机来完成?
其实这个问题不止中国,连美军的F-35C也一样带不了大型反舰导弹。
看美军的试验照片,F-35C偶尔能在弹舱里放下一枚JSM战术反舰导弹,但已经很勉强了,再多就放不下了。
而且JSM这种导弹长度不到4米,重约400公斤,属于战术级别,真正的大型反舰导弹比如YJ-12或者更大的,F-35根本装不进去。
换句话说,美国海军其实也没指望F-35C用弹舱带重型反舰导弹,他们要是用高超音速武器,还得像普通飞机那样外挂在机翼下,隐身效果大打折扣。
这一点和中国的歼-20、歼-35其实没啥本质区别。只要是隐身五代机,弹舱空间就有限,能装进像JSM这样的中小型导弹没问题,但更大的,基本就要外挂了。
美国空军和海军对F-35的定位就是打击战斗机,主要是用隐身和信息化能力压制对手的老式四代机。他们觉得牺牲一点机动性和超音速性能,换来更强的打击能力是值得的。
但中国这边情况不一样,五代机从一开始就不是用来“虐菜”四代机的,假想敌就是美军的F-22、F-35这种主力机型。
所以中国五代机的设计更重视超音速机动性,保证空战占位优势,弹舱空间自然就不能像F-35那样追求极限载弹量。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实际问题:到底需不需要五代机带重型反舰导弹?其实中国海军的反舰体系和苏联时期有点像,不同类型的舰艇和飞机分工明确,各自负责不同级别的打击任务。
像战术飞机、护卫舰、导弹艇这类,一般配备的是YJ-83、YJ-91这种中小型反舰导弹,主要对付三千吨以下的小型水面舰艇或者落单的敌舰。
至于大型驱逐舰、航母、两栖攻击舰这些高价值目标,那就是轰-6、驱逐舰、核潜艇这些大平台才用得上YJ-12、YJ-18、甚至更大的高超音速武器。
所以,歼-35作为舰载五代机,主责并不是去对付航母这类“硬茬”,而是负责清理战场边缘的小目标,比如无人艇、浮航潜艇、落单受损的敌舰等。
至于重型反舰导弹的事情,其实完全可以交给轰炸机、驱逐舰或者潜艇来干。反倒是YJ-83K这种老型号该升级了,歼-35以后能不能带上新一代战术反舰导弹才更关键。
从打击效率上看,其实在远距离反舰作战,舰载机还真不如舰射高超音速武器或者反舰弹道导弹。
那些武器从发现到发射,几分钟就能完成整个杀伤链,而舰载机要是临时起飞、挂弹、占位、打击,整个流程要拖到一两个小时。
要是目标突然出现,舰载机还没飞起来,对方可能已经挨了好几轮导弹了。
现在还有一种新趋势,就是用无人机来承担更多对面打击任务。
忠诚僚机(CCA)这种无人作战飞机,没有生命维持系统,机体可以设计得更坚固,弹舱空间也能做得更大,装得下更重的弹药。
关键是,这类无人机不怕损失,能用来执行高风险任务,比有人战斗机更适合做深入打击。
总的来说,无论是歼-35还是歼-20,弹舱能装下中型反舰导弹就够用了,真要打航母还是得靠更大的平台和更重的武器。
未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大型攻击载荷的需求也许就交给无人机去完成了。
有人战斗机专心干好空战和信息化作战,反舰和对地打击就交给专门的武器和平台,各司其职,效率才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