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中,炮七班荣立集体特等功,凭一门炮歼敌超千人是何厉害?

在上甘岭战役中,炮七班的表现极为出色,他们凭借一门炮在整个战斗中消灭了超过一千名敌人,因此获得了集体特等功。他们的战绩令人惊叹。

开头:在小小上甘岭,竟然有两个单位荣获了集体特等功。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在朝鲜对志愿军防守的两个小高地发动了猛烈攻击,使用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火力,这场战役后来被称为上甘岭战役,震惊了全世界。这两个高地总面积不到3.7平方公里,由志愿军两个连的战士坚守。

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诞生了一个名震全军的特等功单位:45师134团8连。

在英雄连长李保成的带领下,8连在上甘岭坑道中坚持战斗了14天。全连共打了三次,每次都被敌人打光,但每次都能重新站起来,歼灭了1700多名敌人。战后,8连被志愿军总政治部授予集体特等功,被誉为“上甘岭特功八连”。

要说一下,志愿军里的两位大英雄,黄继光和柴云振,他们和杨根思一样,都立下了大功。黄继光是特级战斗英雄,柴云振是一级战斗英雄,而他们两个都是从134团8连出来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上甘岭还有一个集体特等功的单位,那就是炮九团八连七班。

一、年轻的志愿军炮手在战场上迅速成长

炮九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队,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东满司令部利用缴获的日军火炮成立了直属炮兵团。

炮兵团成立仅仅七天后,就加入了追捕土匪和反抗不投降的日寇的战斗。随着东北局势的重大转变,东满司令部的部队与从关内来的八路军、新四军的一部分合并,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而原来的直属炮兵团则改编成了四纵炮兵团。

1945年11月,国民党军队大规模进攻东北解放区。四纵炮兵团长期驻守在南满根据地,作为全纵队的重要武器,在胡奇才司令员的指挥下,先后参与了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第25师的新开岭战役和“四保临江”战役。

1948年9月,第四纵队的炮兵团在辽沈战役中表现突出,特别是在塔山阻击战中,对国民党东进兵团造成了重大打击,战后他们获得了第四纵队政治部颁发的“威震敌胆”锦旗一面。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的大部队进入关内参与平津战役,全军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原来的第四纵队改称第四十一军,炮兵团也随军入关,并改名为第四十一军炮兵团。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因为初期缺乏重型武器,面对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志愿军吃了很多亏。为此,炮九团从西南地区日夜兼程,赶往中朝边境,准备参战。

1951年3月,炮九团正式奔赴朝鲜战场,很快投入了第五次战役。当时,我们军队的火力和敌人的炮兵火力差距很大,但炮九团在关键时候,利用有限的火力对敌人进行了压制,给步兵部队提供了重要的支援。

年轻的炮九团在战斗中快速成长,美军的炮兵成了他们无形的导师。每次与强敌交锋,就像是敌人在演示招数。只要他们能够幸存下来,下一次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到1951年秋季,志愿军在双方战线上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炮兵部队也积极备战,修建了大批大型掩体和部分纵深坑道,这样他们的防护和作战能力大大提升。

在第一次战役时,我们只能派出5个炮兵营,发射505枚炮弹。到了第五次战役,我们增加了兵力,投入了25个炮兵营,发射了近8000枚各种类型的炮弹。为了不让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在敌人的碉堡、壕沟和铁丝网前白白牺牲,志愿军的炮兵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火力越来越猛。

此时,炮兵部队的实力开始显现,不仅能在战斗前对局部战场进行火力准备,还能与美韩的炮兵展开对战。

有了可靠的炮兵支援,志愿军的步兵战斗力越来越强了。

当时,志愿军的炮兵在大炮的数量和口径上仍然不及美军。由于朝鲜地形多山,加上后勤运输的限制,大口径火炮难以运到前线。志愿军团一级主要装备的是轻便的日制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而师一级能够获得75毫米野战炮的支援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至于更大口径的美制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在志愿军中更是罕见,几乎见不到(当时解放军全军只有35门155毫米的美制榴弹炮)。

美军喜欢用155毫米榴弹炮对我军阵地进行猛烈的炮击。这种大炮的威力非常大,据说一炮就能炸毁一个排。

这种榴弹炮发射的炮弹非常重,一颗就有40公斤以上,威力巨大。打到地上能炸出一个1.8米深、直径5米的大坑。它的碎片和冲击波很强,能对40米范围内的没有防护的人造成伤害。

就像是一个炮弹爆炸了,整个面积比12个篮球场还要大,那里的人都要么受伤,要么就失去了生命!

然而,经过十多年战争磨炼的志愿军炮兵,在训练水平、战斗意志和战术素养上都远超美军,更不用说当时的南朝鲜军队了。

二、这一天,八连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决定:开炮!

1952年夏天和秋天,炮九团的3营来到金化郡的五圣山,帮助志愿军45师作战。在这段时间里,各炮兵单位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对“联合国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进入十月后,五圣山前线敌人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这让驻守在注字洞南山的炮九团八连七班班长王祥文感到警惕。

注字洞南山位于597.9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高地的东北方不远处。它的南边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南北走向公路。正南边几公里处的阳地村有一个“联合国军”的兵站,平时敌人的补给经常在那里中转、分流。

前不久的夏天,唐章洪带领的志愿军炮手们曾经对阳地村的兵站进行过骚扰炮击,炸毁了很多敌军的物资,让敌人不得不把物资转移到其他地方。但现在,那个仓库又变得很忙碌了。

在公路上,敌人的军车一个接一个地开了过来,偶尔还夹杂着坦克马达的轰鸣声。这一切都表明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就要开始了。

当时八连七班的主要武器是一门日本制造的三八式75mm野战炮。这种炮可以发射重达6.4公斤的75mm榴弹,最大射程超过8公里。

换句话说,这门炮一旦参战,不仅能掌控南边的公路,还能覆盖西南方向不远处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就连阳地村的“联合国军”补给站,也得听它的号令。

75毫米炮的威力虽然比不上美军的155毫米榴弹炮和203毫米巨炮,但对志愿军来说,已经是一份难得的好装备了。

它的破坏范围大约有15米左右,碎片飞散的区域几乎等同于半个篮球场大小,对于成群冲锋的士兵来说,非常危险。

要说这门炮的不足之处,就是它太重了。它的总重量接近一吨,即使拆分了,单靠人力搬运也是不可能的,运输起来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像朝鲜那样的山区,一旦把炮搬上山,再搬下来就更加艰难了。

尽管山下敌军车辆繁忙,王祥文还是忍住了直接攻击的冲动。因为这门炮是炮团费尽心思才运上山的,算是一个秘密武器,没有上级命令,绝不能轻易暴露位置。

王班长明白,七班的那门炮就是为了在战斗开始时给敌人一个突然袭击。

自从进入注字洞南山的预定阵地,七班以能够抵御敌人155mm榴弹炮和1000磅炸弹的轰炸为目标,花费了很多心血来加固和改善原来的坑道工事。

实践证明,这个准备措施非常有前瞻性。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只要我们有人在,有武器在,就不怕没有战斗的机会。

王祥文,1930年出生,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平村的人。14岁那年,他开始给地主打工。1948年初,国民党军队要他当兵,他被拉壮丁入伍。1948年8月,他在张家口加入了解放军。

在革命队伍中,王祥文通过组织的教育,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他在平津战役和湖南战役中表现英勇,很快成为了班长。1951年3月,炮九团即将入朝的时候,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祥文今年才22岁,但已经当了四年的兵,是个老兵了。他平时喜欢研究火炮发射和保养技术,对这门野战炮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凹槽都了如指掌。

这门1933年的野战炮也是一位老伙计。它原本是侵华日军投降后交给国民党的装备,后来又被解放军从国民党反动派手里缴获了。虽然王祥文和全班人精心保养,但它毕竟是老家伙,真打起来还是难免会出点问题。

从10月12日开始,南边的“联合国军”就开始对五圣山一线的志愿军阵地进行持续炮击,炸得满山土石飞扬。这帮兔崽子恐怕真想搞点事情。

老哥,可别让我们七班丢脸啊!王祥文心里暗暗想着。

10月14日的凌晨,王祥文被远处传来的喧闹声吵醒了,当时天还没亮。

他揉了揉眼睛,抬头向坑道口外望去,只见南边下甘岭的山谷里挤满了美军,尽管夜色深沉看不真切,但人数至少有几百。

这架势,来者不善啊!王祥文很清楚,597.9和537.7高地上的志愿军防御部队总共只有两个连,如果这么多敌人都是奔着这两个高地去的,恐怕那里的战友们凶多吉少。

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传来,仿佛天地都要崩塌了,山摇地动。即便七班的战士们身处距离597.9高地几公里外的注字洞南山,也被这股震动弄得站不稳了。

在前线待了一年半,大大小小的战斗经历了不少,可大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猛烈的炮火!

随着无数炮弹的轰鸣,敌机也飞来添乱,它们像一群乌鸦一样,在南边的两个高地上空投下了一串串炸弹,估计重量有好几十吨。

敌人的猛烈攻击持续了超过一个小时,两个高地被烈火和浓烟笼罩,看起来不再像是山坡,更像是两个冒着滚滚浓烟的火堆,或者像是两座正在爆发的火山。

狗X的,就是要对那两个高地下手!班长还没开口,七班的战士们已经被吵醒了。他们望着南边几乎被敌人炸得一片狼藉的两个高地,心里急得像被火烧一样。

10月14日的凌晨4点30分,敌军的炮火攻击已经停止,步兵准备发起大规模冲锋,但连里的命令还没下达。

这个时候,准备向高处进攻的敌人已经出发了。他们以为那里的志愿军已经被彻底压制住了,嚣张地叫喊着,像一群疯狗一样扑了上来。

没接到命令就不能开炮,可要是现在不给步兵兄弟们支援,咱们七班站在这里还有什么用处呢?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满身灰尘的人冲进了坑道。大家一看,原来是八连的指导员于厚诚。刚才,他冒着炮火在山顶上查看敌情,看到下甘岭方向的敌人还在源源不断地集结,至少有一个团。

王祥文着急地问道:“上面批咱们行动的指示来了没?”

于厚诚摇摇头,敌人的炮火太猛了。我军前沿阵地的通讯联络全部中断,交通沟壕和地面工事破坏严重,即使有命令也无法马上送到连里。

全班鸦雀无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于厚诚身上。那几秒钟好像过了一个世纪。终于,于厚诚一把抓下满是泥土的军帽,握在手里。

不等了,直接开火吧!

三、敌人特别恨炮七班,视它为心头大患

随着75毫米炮身猛然震动,第一颗炮弹拖着长长的呼啸声,落在了聚集在下甘岭的美军阵地上。

美军没想到,在炮火已经完全对他们有利的上甘岭战场上,竟然会有志愿军的炮弹落到他们的头上。

第一发炮弹正好落在步兵队伍里,爆炸声巨响,弹片四溅,把沿途的脏器和肢体都切断了。鲜血和肉块飞溅,砸在活人的脸上。

紧接着,志愿军的炮火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每7.5秒就有一发炮弹炸响。突如其来的猛烈炮击让美军第31团措手不及,原本还在集结的士兵们只能慌乱地四处躲藏,试图避开这铺天盖地的炮火。

在朦胧的晨光中,炮弹带着明亮的尾焰飞过还未完全散去的雾气,像流星一样飞向敌群,让侵略者得到了应有的教训。一发接一发,这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壮观的景象了!

这会儿,七班的战士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狠狠地打!他们装填炮弹、发射的速度快得惊人,远远超过了每分钟五发的标准。要是能,他们恨不得立刻变成炮弹,飞到敌人面前,和那些可恨的家伙同归于尽。

自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的两年里,美军经常用大炮轰炸我们的阵地和队伍。但现在轮到他们尝尝志愿军大炮的厉害了。

王祥文正忙着指挥大家激烈战斗,忽然注意到大炮停了下来。回头一看,只见炮手任其贤满脸不甘地说:班长,炮弹用完了!

哎,他忘了,当时大家为了抢时间,可是费了好大劲,用肩膀和背背着大炮,才勉强搬上来半个基数的炮弹。不过,这还不够他们打10分钟的。

要是这时候手头有10个基数,100个基数的炮弹有多好,就可以把那群豺狼全部解决掉。

当时七班的战士们并不清楚,他们那门炮在十分钟内快速射击,全部命中了美军第一波进攻的队伍,导致一百多美军士兵伤亡,几乎是一个加强班的人数。

更重要的是,这门距离上甘岭附近高地最近的火炮成功地拖延了敌人的进攻,为上甘岭阵地的志愿军步兵争取到了宝贵的防御时间。

10月14日的首次交锋后,15日七班又连续发射了288发炮弹,将围攻坑道的敌人打得溃不成军。

在南山的注字洞里,七班的那门野炮成了“联合国军”的大麻烦。敌人特意安排了10门大炮,专门对七班进行压制性轰炸。每次七班一开火,就会立刻引来敌人的猛烈还击。

王祥文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从10月14日战役开始到11月25日大规模战斗结束,这43天里,落在七班坑道周围的炮弹超过了2000发,随便抓起一把土都能找到十几块炮弹碎片。

他们不仅扔出了榴弹,还发射了毒气弹,想要把七班的战士全都困死在坑道里。刚开始,七班的战士们还没察觉到异样,直到守在洞口的瞄准手李顺谦突然觉得头晕得厉害,胸口憋闷得难受。他以为是自己太累了,可能是缺氧了,就拼命深吸了几口气,结果眼前一阵发黑,金星直冒,差点儿就摔倒在地。

王祥文发现不对劲,赶紧冲上前扶住李顺谦。这时,李顺谦已经昏迷过去。班长这才意识到敌人用了毒气。当时没有防毒面具,七班的同志只好用老办法——往毛巾上撒尿,然后用毛巾捂住口鼻。

等毒气消散后,大家用冷水把李顺谦弄醒了。班长打算把他送到后方治疗,但小李坚决不肯离开前线。他说:“班长,你去指挥吧,我来负责瞄准。只要我还搬得动炮弹,就是死也要死在阵地上!”

除了炮火直射,美军还用大炸弹试图炸塌坑道口。大炸弹的威力比炮击更大,七班所在的坑道口先后被塌方掩埋了12次,坑道被硬生生炸短了一截。但由于前期王祥文等人准备充分,坑道经受住了残酷的考验,始终屹立不倒。

七班的战士们每次都会强忍着炸弹爆炸后带来的头晕目眩,等轰炸一结束,他们就争分夺秒地扒开透气口,再一点点挖开坑道口。尽管敌人使出了各种阴险的招数,但都被七班的勇士们一一化解,最终都失败了。

来自南山我军的火力支援,一直都没有停过。

有一次,八连的四门大炮在为我们的步兵反击提供火力支援时,王祥文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因为连续开火,炮筒热得膨胀了,结果炮弹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七班的火炮出了故障,八连的火力一下子就减弱了四分之一。还没等王祥文下令,任其贤竟然转身直接用手去掏卡住的炮弹壳!

那可是从滚烫枪管里取出的弹壳!当他手指刚触碰到弹壳时,四周立刻弥漫起轻微的烧焦气味,任其贤猛地喊了一声,用力一拽,硬是把弹壳拉了出来!

在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全班每个人都用手去掏出卡壳的炮弹。轻一点的手背上起大泡,重一点的手上全是焦痂。

战斗结束以后,大家才注意到炮手李忠弟的一根手指头不知啥时候被火炮的闭锁机给挤掉了。可就在刚才,为了不影响战斗,他咬牙忍着剧痛,一声没吭,打出的每一发炮弹上都沾着他的血。

多么出色的战士啊!

人民是光荣胜利的主人!

七班的这门火炮威力实在太大,让进攻的美韩联军都有些害怕了。

有一次,七班的炮击帮助我步兵击退了美军的进攻,还把慌乱逃窜的三个美军俘虏送进了我方的坑道里。

七班用大炮抓俘虏的事迹在上甘岭我军前线传为佳话。

然而,如果“联合国军”及其总指挥范弗里特得知,让他们苦恼不已的中国军队的火炮仅仅是一门老旧的、服役了二十年的老炮,恐怕会气得大吐血。

这门大炮确实老了,连续高强度射击让它的部件承受不住,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有一次发射了一枚炮弹之后,大炮剧烈地晃动起来,连固定炮身的插销也“啪”地一声断了,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王祥文立刻额头冒汗,支架无法稳住大炮,炮身随时可能散架,一旦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发生爆炸!

此时此刻,他没有时间多想,再大的事情也要等这场战斗结束后再说。他毫不犹豫地用身体紧紧抵住了剧烈摇晃的炮架,同时打手势告诉炮手继续射击。

这几天,持续不断的噪音让七班的学生们感觉耳朵都要聋了,不打手势的话,就算喊破喉咙也没人听得见。

这关键时刻的一救,让七班又一次化险为夷,直到战斗结束大家才知道,刚才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就算走到生命的尽头也不觉得害怕,这些无所畏惧的男子汉只要有炮在手,就算是去到阴曹地府,也敢和那里的鬼差过招比试一番。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胜利结束。七班在漆黑的坑道里,条件艰苦,坚持了43天,是为数不多的打满整个战役的单位。

七班总共执行了95次阻击和火力支援任务,他们使用的一门75毫米野战炮发射了3600发炮弹,击毙和击伤敌人超过1400人,还摧毁了2辆汽车、1门火炮和1挺机枪。

也就是说,这一门炮消灭了敌人整整一个团!

更让人佩服的是,七班的六名战士在数千发炮弹、上百枚炸弹和燃烧弹、毒气弹的攻击下,竟然没有一人重伤,没有一人阵亡,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为了表彰七班的突出贡献,志愿军总政治部给该班颁发了特等功,并授予“二级杀敌战斗英雄班”的称号。班长王祥文除了特等功外,还额外获得了上等功。

这门战绩辉煌的“英雄炮”如今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通过它那令人敬佩的历史,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王祥文炮七班的英勇事迹。

英雄的精神永远流传,他们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