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印俄联手,特朗普顿感形势急转,对华政策急退两步

7月2日,日本首相石破茂面对镜头,语气冷峻地回应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真正的强国该靠贸易共赢,不是关税壁垒。 ”此前,美国刚向日本下达最后通牒,若不配合对华围堵,日本商品将面临35%的惩罚性关税。然而石破茂的反击,揭穿了美国虚张声势的底牌。

四记重锤砸向白宫

经济捆绑下的“反骨”。特朗普原以为能用关税撬开日本的嘴。毕竟日本是美国的“铁杆盟友”,还驻守着数万美军。石破茂算了一笔账:中国占日本贸易总额的22%,是最大贸易伙伴;若配合美国制裁,日本汽车、半导体产业将损失千亿美元。美国要求日本开放汽车市场,自己却对日本车加征25%关税。这种双标让石破茂直接呛声:“美国先学会公平贸易! ”

新总统的“亲中”速成班。李在明上任仅一个月,就干了件大事——公开宣布“加速修复中韩关系”。这个时机精准踩在美国施压的节点上。韩国人太清楚代价了:2017年“萨德事件”导致对华出口暴跌40%,乐天超市撤离中国。如今三星25%的芯片卖给中国,现代汽车35%产能依赖中国市场。李在明宁可顶撞美国,也不敢赌上经济生命线。

莫迪的“骑墙艺术”。印度外长苏杰生的表态让白宫措手不及:“中国是印度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 ”就在半年前,美国还自信能靠“中印边境矛盾”拉拢印度。现实很骨感:中国手机占印度市场75%,印度原料药70%依赖中国进口。特朗普拿农产品关税施压时,莫迪立刻想起农民抗议掀翻卡车的情景,农业选票,他一张都不敢丢。

普京的“无视战略”。美国拉拢俄罗斯的动作从未停止:减免债务、承诺能源合作等。俄中贸易额在2025年突破2500亿美元,西伯利亚管道每年对华输气380亿立方米。美国贸易代表游说莫斯科时,俄方官员只回了一句话:“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于短期利益。 ”

稀土阴影下的妥协

盟友的叛变让白宫陷入恐慌。7月9日贸易战缓冲期将至,若孤军奋战,美国将独自承受中国反制,尤其是稀土断供。中国掌控全球85%的稀土产能,F-35战机、爱国者导弹、特斯拉电机都依赖这些“工业维生素”。

五角大楼曾警告:若断供,美军工生产线撑不过90天。于是,7月3日美国突然宣布两项让步:取消对华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禁令,允许西门子等企业恢复合作;解除乙烷出口限制,能源巨头可继续向中国卖原料。这两步退得极其狼狈,半年前,这些制裁还被特朗普称为“锁死中国科技的绞索”。

为什么没人怕美国了?

四国集体抗命时,暴露了美国三大软肋:经济空心化让威慑变成自残。美国威胁对韩国汽车加税,结果自家福特汽车因缺中国零件停产;盟友信任破产。加拿大被迫取消数字税,日本被强征钢铝关税,谁都看清“美国优先”是单边收割;中国反制精准打击。稀土管制、无人机出口限制,招招直击美国产业命门。

美国自己的“中国制造依赖症”:白宫发言人穿着中国连衣裙,副总统用着中国眉笔,特朗普纪念品店堆满中国货。

霸权黄昏的一堂课

石破茂的“贸易论”、苏杰生的“伙伴论”、李在明的“修复论”,这些声音汇聚成2025年最讽刺的画面: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盟友集体转身拥抱中国市场。特朗普的退让,彻底扯下“美国不可挑战”的神话。全球化不是靠威权缝合的拼图。中国制造渗透进加州玩具、印度药厂、日本车间,任何脱钩都是撕裂自己。所谓“退两步”,不过是霸权认清现实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