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糖果业遭遇危机:巧克力两年暴涨121%!特朗普:再加关税

全球经济的紧张气氛正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超市货架上越来越贵的巧克力,国际旅行不再轻松,甚至数字订阅服务也开始让人犹豫。美国贸易政策似乎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反噬,它不仅推高了日常消费品的价格,更将美国经济引以为傲的服务业拖入了泥潭。

近期,全球巧克力的价格持续飙升,这首先要归咎于可可市场本身的剧烈波动。过去两年,可可价格翻了一番还多。本周三,每公吨可可期货价格达到了7,380美元,虽然低于去年12月的峰值,但仍比两年前高出121%。

主要原因是西非的恶劣天气和疾病,那里供应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可可。尽管与直接的贸易政策关联不大,但其带来的高成本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前所未有”的可可成本,各大巧克力制造商纷纷涨价。好时公司表示,今年秋季晚些时候,美国零售价将平均上涨两位数的低百分比,甚至可能通过缩小包装来应对。

瑞士莲在今年上半年已将价格上调15.8%,明确表示大部分高昂的原料成本已转嫁给了消费者。瑞典的Cloetta和雀巢也分别在今年第二季度和春季提高了巧克力产品价格。

消费者对此感受深切。美国巧克力棒的平均单价,从2021年7月的2.43美元,上涨到上周的3.45美元,涨幅高达41%。截至今年7月12日的一年中,巧克力单位销售额下降了1.2%,这说明高价已开始影响消费者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可可本身的问题,贸易政策的阴影也曾笼罩该行业。总统特朗普曾在今年4月威胁对来自科特迪瓦的可可征收21%的关税,虽然此举随后暂停,但仍让行业心有余悸。

全国糖果商协会为此呼吁,要求特朗普政府保护可可免受关税影响。他们指出,美国每年进口近44亿美元的巧克力、可可和糖果,而其成员每年出口的美国制造产品也接近20亿美元。

贸易冲突的战火已从货物领域蔓延至服务业。2024年,总统特朗普推出了“基准关税”,表面上是对等征收10%关税,但对中国的关税却加码至125%,市场因此动荡不安。

作为美国传统优势的服务贸易,曾是巨大的顺差来源(2023年顺差近2950亿美元),也在这场冲突中被波及。其他国家无法直接对服务征税,于是转向采取非关税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罚款、审查和禁售等,矛头直指美国的科技巨头。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在今年4月初就曾发出警告,若90天缓冲期谈判无果,欧盟手握多张牌,将“开干”。

旅游业是受冲击的重灾区。近期,多名加拿大、法国、德国游客在美国机场被无故关押数周,引发了广泛关注。

随后,德国、英国、芬兰、丹麦等国发布了赴美安全提示,这直接打击了美国的旅游业。3月9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也发布了赴美旅游风险提示,对美国旅游业雪上加霜。

贸易战的压力也传导至美国国内。中小企业因关税导致原材料和零件成本飙升,面临两难:是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还是自己承担利润损失。

贸易政策带来的影响,已深深植根于全球消费者的日常情绪中。欧洲消费者开始对预订美国酒店或机票表现出抵触,这种情绪转变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生态。

在瑞典,一个8万多人的社交群组应运而生,专门讨论如何彻底剔除生活中的美国货,从宠物狗粮、牙膏到日常使用的笔记本电脑,都成了讨论对象。法国人则更倾向于选择本土洗衣粉和手机应用,甚至强调干邑和威士忌才是正宗,而非美国波本。

这种消费情绪也传导到了零售商和企业层面。加拿大和丹麦的超市开始在货架上突出本土产品标识。一些美国公司反馈,加拿大零售商甚至拒绝他们的产品订单。

为了避免消费者的怒火,瑞士莲甚至改变策略,在加拿大市场销售其欧洲生产的产品,而非美国本土生产。这表明企业正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偏好。

数字订阅服务同样受到影响。许多欧洲人取消了Netflix、Disney+、亚马逊视频等美国流媒体订阅,不愿再为美国公司送钱。这种“用脚投票”的行为,直接削弱了美国数字服务在海外的市场份额。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恩斯坦明确指出,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已经让许多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损失惨重,导致大量客户流失。

美国服务出口一直有一种“巧妙”的方式,即在海外注册公司并收取知识产权费返还母公司。然而,随着这些国家抵制情绪的加剧,这种传统的服务出口模式也面临着巨大风险。

中国商务部3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逆差额高达265.7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占到了美国服务业顺差的近一成,凸显了问题之严重。

从近期至今,美国激进的贸易政策已经从政府间的摩擦,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消费者情绪战。曾被视为美国经济核心优势的服务业,如今已成为全球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靶子。

一旦消费者情绪被触动,他们的抵制和冷淡反应并非短期内可以扭转。这种自下而上的反噬,将对美国企业和全球贸易格局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这场“出口战”,或许正让美国引以为傲的服务业一步步陷入泥潭,最终可能削弱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