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水财经社
在当下的大环境中,“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已经不合年轻人的胃口了。
作者 | 深水财经社 倪大九
曾几何时,信用卡业务被视为银行的“利润奶牛”,在二十多年的高速扩张下,各家银行各显神通,为了拓客也是无所不用。
比如我们常见的,路边总有某家银行摆摊似的放着行李箱、露营装备等礼品,只为博过路人办一张信用卡。
最近有更骚的,有业务员一开始不告诉你是办信用卡的,而是会说:这里在做反诈宣传,下载反炸APP可以抽奖。
如果你没抽到奖,他们会说:没抽到不要紧,下载一个APP就能送你一个,于是一通操作下你就多了一张信用卡。
图源:小红书
如此种种,也是反映了信用卡拓客的艰难。尤其现在互联网金融普及,像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美团月付更是大大冲击了信用卡的市场,因此信用卡中心的日子更是不好过了。
7月24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广发银行等合计超40家信用卡分中心获批终止营业。
与此同时,信用卡缩量、权益门槛上调等消息不断传来。
2025年以来,银行信用卡分中心正在加速退场。
通过梳理金融监管总局网站披露的信息发现,截至7月24日,年内获批终止营业的银行信用卡分中心已超40家,仅7月以来就有5家分中心关闭。
其中,交通银行是信用卡中心退潮的主阵地,7月内便接连关闭了淄博、珠海、长春和鞍山4处分中心,年内终止营业的信用卡分中心数量最多,达到34家。
在此期间,多家银行加速出清信用卡资产包、压降信用卡业务规模,曾被视为银行信用卡揽客“利器”的积分权益也在逐步收缩。
为了激活存量用户,银行也推出了多种优惠活动,线上线下齐发力,通过支付满减、分期免息、积分翻倍、消费返现等多种形式参与“618”大促。
尽管银行绞尽脑汁推出各种优惠活动,还是扛不住信用卡衰退的大潮。
央行数据显示,自2022年第四季度信用卡发卡量达到8.07亿张以来,信用卡发卡量已连续9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
此外,信用卡存量规模已经连续3年下降。与2023年相比,2024年末存量的信用卡量相较减少4000万张,为近3年最大降幅。信用卡存量规模已经连续3年下降。
为什么现在的人不喜欢用信用卡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来自互联网金融的降维打击。
对于消费者而言,信用卡最大的便利之处在于可以“先消费后偿还”。
不过,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大部分日常的小额消费场景,消费者更习惯用手机支付。
所以,在小额消费场景,信用卡被移动支付迅速取代。即使是一些大额消费,也有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替代传统的信用卡,比如花呗、京东白条等等。
除了移动支付的替代效应,监管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卡的发展速度。
2022年7月,银保监会和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对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提出“审慎稳健”的监管要求,要严格规范发卡营销行为,防范伪冒欺诈办卡、过度办卡等风险;对单一客户设置发卡数量上限等等。
这一方面当然有助于防范信用卡风险,但与此同时,也将很多人挡在了信用卡的大门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用卡数量的下降。
《三十而已》剧照
不过,真正“杀死”信用卡的还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早在去年三月,#为什么年轻人不爱用信用卡了# 的话题就登上过热搜。在社交平台的相关搜索结果里,我们找到了信用卡在年轻人中失宠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当下的大环境中,“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已经不合年轻人的胃口了。
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月薪3000,一年存两万”的帖子爆火,央行每年的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受访者选择“更多储蓄意愿”的比例从2018年的44.1%上涨到 2024年的 61.4%,涨幅接近40% 。
而且,这些“抠学”十级的年轻人,更是发现了信用卡性价比的悖论:额度少的普通卡,花呗、借呗给得都比它大方;而权益好些的白金卡、钻石卡,年费、手续费都不低,或是需要用高消费来养着。
除了主观原因,信用卡“羊毛”缩水等的客观弊端,也成了促使很多人弃卡的最后一根稻草。
编辑校对 | 保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