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全文5135字,阅读时间大概7-8分钟,先点收藏再阅读,以免丢失。
本文阐述如下问题:A股中长期走势以及支撑这种走势的核心逻辑、A股轮动三大结构(或三大主线)以及轮动特征、反内卷、科技、大基建的底层逻辑及这几个方向走势预判。
房价想要重回上升通道,除非是改善型品质住房(包括豪宅)以及核心地段,医疗、教育、办公、生活等等配套设施齐全的CBD,这属于极少部分群体的事儿,与99%以上的普通民众无关。银行存款利率仍然在持续下行,100万元年得利息9500,不足1%,通胀正在快速消化居民存款,或者说居民存款长周期处于贬值通道中。
过去数十年,衡量居民财富的标准可能就是这两项:房子和票子。未来还是它们吗?不是!正如上面所说的原因,未来衡量个人财富的标准,或者说如何才能让个人财富不被通胀缓慢吞噬,只有权益性资产。包括期权、股票、基金、债券,以及各类股权类的投资。银行储蓄资产超百万亿需要盘活,这些钱要流向哪里?
2024年9月26日,局会提出“努力提振资本市场”。2024年12月9日、2025年2月28日局会两度强调“稳住股市”。2025年4月25日,局会再强调“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坚守资本市场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战略性、方向性,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基调。
汇金出手维护市场稳定,社保基金、证券基金机构、银行保险机构持续积极投入,上市公司多种方式回购增持股票维护股价稳定,推动健全常态化稳市机制安排,2025年安排8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项目,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
重心在哪?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基调!A股的发展也必须要遵从。人民性、战略性、方向性已经足以给A股未来的走势定了性。说这些,就是要告诉所有的A股投资者们,A股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提法,所以看待A股的眼光需要变变了。A股中长期向上的走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3636点、3700点、3800点都不是A股的尽头。
其实股民们有疑虑也是正常的,毕竟A股的历史并不那么光彩,很多人都用鄙夷的眼光看待A股和炒股的股民们。以前可以理解,如果以后还是这种眼光,可以肯定的说他将与新一轮财富分配失之交臂。上面我们讲过了,未来衡量个人资产的不是房子,不是存在银行里的票子,而是个人权益类资产有多少,能否抵挡通胀带来的资产贬值风险。
A股的走势就像爬山,泰安的泰山,青岛的崂山巨峰,很高很峻。但是上山的路上从来都不只是一直向上,中间也有平坦的石路,甚至也有下坡,但是整体还是在蜿蜒向上的。道理谁都懂,就看谁能坚持到山顶看漫山云海,红日东升。
三者如果从重要性或者说市场的活跃程度讲,反内卷、科技要强于大基建。但是反内卷和科技在内部细分上又多与大基建重叠。比如反内卷方向中的钢铁、煤炭、水泥、建材本身又是大基建内部的细分。比如科技细分中的5G基站、数据中心建设、光通信、特高压等等又是大基建中新型基建的一部分。
细分方向上如何归类?最简单的区分方式就是看是跟着哪条主线起来的。比如,数据中心建设涨的好,而新型基建并没有怎么动,反而是算力芯片、AI+应用涨的也不错,那他就应该归属于科技这条线。反之则归属于新型基建。比如钢材涨的好,但是传统基建表现一般,而反内卷方向表现突出,那他就应该属于反内卷这个题材。
归属于不同的方向,会给不同的方向带来加减分,谁强谁弱,谁是主线谁不是,谁是核心谁是补充,所以这是区别三大结构轮动的重要参考数据,尤其是对于短线投资者而言,这非常重要。
反内卷、科技和大基建,现在容易被人理解的是反内卷和科技,我们也先从这两个方向说。反内卷和科技呈现了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资金在这两个方向中来回高切低,资金从反内卷方向撤退,则这个方向转弱。撤退的资金进入科技方向,则科技转强。这就像《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练就了梯云纵,左脚尖点右脚尖,右脚尖点左脚尖,交替升空。
哪个低,就搞哪个,现在应该是资金共识。直到反内卷、科技都拉起后,可能才是大基建的舞台。所以,要清楚反内卷、科技能拉多高,走多远,就得先清楚这两个方向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只有清楚了这点,才能有持股耐心、决心,才能更好的根据不同节点的事件进行高切低,不断扩大利润。
通缩对经济的危害要远大于可控范围内的通胀,可控通胀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目前国内正处于需求不足,消费不振的慢通缩状态,这点可以参考近几年来的CPI数据,此前我有篇文章重点讲过这个事情,参考下面的链接,这里仅放张CPI同比、环比变化走势图,供大家参考。要旧瓶装新酒,要枯木再逢春:为什么反内卷与雅鲁藏布江电站引爆的大基建才是破局的关键?
为什么说通缩的危害强于可控范围内的通胀呢?通缩的表像是物价水平下降,物价水平下降的根本是商品过度供给、库存增加,过度供给、库存增加引发的是市场无序竞争、大打价格战,目的是扩张需求。既然都提到扩张了,那就意味着问题出在了需求不足、消费不振,否则就谈不上扩张的问题。
这个过程有先后,又互为因果,说起来有点绕,可能不被普通人理解,不是物价越低越好么?怎么你就说物价低了就不好呢?换个大家都容易理解的说法说说。以下说法可能不严谨,为了方便更多的人理解,不严谨就不严谨吧。
商品价格主要是由原材料、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三大项构成,即我们通常说的“料、工、费”。由此三项构成了商品最原始的出厂成本。销售价格高于出厂价格的那部分就是企业的毛利润。为什么是毛利润?(嗯,这个毛利润也不是企业利润表中的毛利润,就是方便大家理解)因为还要扣除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以及其他待摊未摊的成本。
管理费用,比如与生产制造无关的费用,像人事、行政、财务人员的工资,与生产制造无关的水费、电费、然气费、油费、车辆维修保养费等等。销售费用,比如与销售直接相关的人员工资、促销活动产生的费用、销售公关费用(用于企业公关层面则计入管理费用)、折扣返还费用等等。财务费用,比如借贷利息、各种税费等等。待摊未摊成本包括厂房、办公楼、车辆、电脑等使用周期超过1年以上的费用。
简单列几项,大家理解就好。毛利润把这些费用、成本扣除后才是企业的净利润。你猜企业需要在出厂成本之上再加多少才能让企业不做亏本买卖?在商品所有成本构成中,可以区分下哪些是可变成本,哪些是不可变成本。原材料、电费、制造费用、待摊成本…貌似都是在长周期内不变或不怎么变的,是属于可控的成本项。
最大的可变成本,可能就是在人工成本上,注意这句话很重要,很关键。注意,下面的内容可能针对性较强,请不要吹毛求疵!
举了个例子,发现字数好多,删了。总之就是当商品销售价格持续下行,最后为了满足利润(甚至不亏本)的情况下只能缩减人工成本。因为只有人工成本是最可控的可变成本。降薪、载员就这么来了,失业率开始上升。关于失业率的问题,参考我之前的这篇文章的链接。
当你觉得商品销售价格越低越好的时候,实际就会传导至每个个体身上,在内卷大环境下,就形成了企业要利润-降人工成本-降薪、裁员,然后可支配工资性收入减少或没有-减少消费或不消费或找更便宜的商品-企业不得不再降商品销售价格。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所有,哪怕仅一半的商品类别出现这种恶性循环对经济的危害也是十分巨大的。
要让CPI重新回到扩张区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商品流通自带的价格传导机制来完成。根在哪里?在料、工、费上。要提升这部分的价格,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都属于这部分的内部大分类。他们价格上涨,则商品出厂成本上涨,到了终端的表现就是物价水平上行,CPI重回扩张区间,完成去通缩重回通胀的根本目的。
现在看,这个任务完成了没有?并没有,仅仅是起步阶段。所以,反内卷方向的中长期走势并没有结束,只是在登山过程中的稍做休整罢了。
如果说反内卷是肉眼可见的,是技术成熟度极高不存在技术瓶颈且投入就见效的,是确定性较高可以充分预期的,那么科技就恰恰相反。科技的特点是时间周期长,结果不确定,不可充分预期的,甚至,还有极大概率出现失败的可能。
怎么讲呢?说我要从这修条路或架座桥、建个电站,那就真能把路修好,桥架好,电站就能发电。说我要研发个5nm、3nm的芯片,不但研发出来还要实现量产,不但要实现量产还要实现大规模量产,谁敢保证这就一定实现?若失败,则意味着投资失败,所有资金将付诸东流,这就是科技存在的最大的风险。
当然,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正因为有极高的不确定性,成功后可以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所以,科技领域的宏大叙事从来都是从前景展望、预期估值展开的。相关的研报也多以“未来”、“某年某年”等远期视角来书写。注意,我说这些不是悲观,而是在客观描述事实。
因为有风险就不做这些事情吗?显然不是!但是,我们都知道技术是一方面,资本是另一方面。尤其是科技领域,光有技术没有长期资本投入是不行的。市场经济的法则是盈存亏亡,能否坚持到最终成果兑现,需要有异常强大的资金流支持,否则就极有可能事半而中殂。
只有背靠大树才好乘凉,这个大树就是国家资本,依靠国家力量的强力支持最终的胜率才会更大。但是,我们又知道,投资者是短视的,市场也是短视的。当成果兑现超出市场预估的时间时,那些本来还言之凿凿要与投资企业奋战到底的资本就会选择撤离。这个时候,国家资本为背景的大基金就至关重要。
怎么讲呢?科技是个长周期,在最终成果落地之前,会有无数个节点被突破,会有无数个二级,甚至三级成果被取得。而这些节点,这些小的成果就构成了科技大叙事进程中的无数个小叙事,这种小叙事会支撑着科技类梯次走强。这就像一部手机,机壳、机芯、排线、电池、边框、贴膜…每个部位都是成果,最终集成为一部手机。
而在这些大成果之前的发布的若干小成果,这些节点就是投资重要的节点。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包括中芯国际、海光信息、龙芯中科等等龙头公司,在小节点上迟迟拿不出完美的答卷,说严重阻碍科技发展的进程也不过。我们不去剖析具体的原因,比如海外芯片禁运,光刻机封锁之类,换句话说发展科技不就是为了要打破这些壁垒吗?如果什么东西都齐全了,还发展科技做什么?
眼下科技领域的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我既离不了你,又想摆脱你,这就是客观情况。既要用你的东西,还要突破你的技术。需要跳出他们的逻辑,构建全新的研发思路的问题,难不难?我是码字的,充其量只能算半个文字工作者,不太懂这些,但我觉得挺难。
而我们的经济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可以预期的,可以肉眼可见的,可以投了就立马见效的。从这点说,科技只能是在反内卷中场休息的时候做为第一顺位进行补充。或者说,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行情,唱主角的都应该是反内卷方向,科技只能是配角。
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近年来被反复提及的重要策略。“以我为主”、“莫向外求”的整体思路非常明确。虽然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成为新崛起的产业,但是普通民众在这些方向的参与度、获得感整体偏体。
雅江电站建设启动正式吹响了基建领域冲出通缩的冲锋号,单体投资规模1.2万亿,绝无仅有。大基建的崛起,民众整体参与度会直线提升,让华丽的数字与普通民众的感知高度强关联。不但稳住了GDP增长这个基本盘,也更有利于盘活整个经济。
怎么讲呢?还是打个比方说吧。比如一个城市要修建一条道路,建筑设计、路桥施工、土地规划、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这些方向的企业就都有活干了。所需要的钢筋、水泥、混凝土、运输、路机路基…这些企业也有活干了。有人的地方就会产能各种消费,饭店、住宿、娱乐,甚至烟酒茶店…这些生意也都跟着好了起来。
大基建的难题在于如何与“碳达峰”、“碳中和”充分融合。现在大基建(新型基建、传统基建)并没有完全启动,但是这一定是一个重点关注的方向。因为,他不仅关系到GDP,还关系到与百姓生活强关联的方方面面。
最后总结,反内卷、科技、大基建是未来市场不可动摇的三条重要主线。各自都有各自的逻辑,不分高低也不分强弱,关键在于这些方向中的跷跷板效应。
具体到内部细分方向上,又有不同的事件刺激,但整体看仍然是高切低的变换规律。比如,《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审议通过,刺激的是科技领域的AI+应用。比如,反内卷有望从“产能出清”迈向“价值创造”新阶段的提法刺激的是反内卷。比如,约谈英伟达就H20漏洞问题说明,刺激的是国产算力芯片…
总之,细分上的刺激事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是,只要逻辑对了,大的方向和节奏对了,收益也只是多与少的问题。最后,祝股友们投资顺利,股市长虹。同时也请股友们支持原创,点赞、收藏、关注,一键三连吧。
#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