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长大的人,对分家这件事多半不陌生,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分田到户的时候。家里人一盘算盘,谁干活多谁分得多,谁在外头谁就容易被当成“可有可无”。
我就是那种被忽略的最小的孩子,前头有两个哥哥,家里穷得连米缸都见底,父母把好东西都给了哥哥们,我小时候能分到的,基本就是剩下的。
家里谁都想过得好点,但轮到分家产的时候,往往还是看谁能在家“守着”,谁在外头就只能自认倒霉。
那会儿赶上村里征兵,大家都知道参军省口粮,还能拿点津贴,我家穷得吃不上饭,父母一合计,决定把我送去部队。抽签那天,大哥二哥各种推脱,最后我成了那个被“选中”的。
收拾行李走的时候,家里人也没什么感慨,感觉我就是去干苦力,能少吃点家里的粮食就行了。
部队生活一开始确实挺难熬,天还没亮就得起,训练又累又苦,但慢慢适应下来,反倒觉得比在村里种地强。
第一次探亲回家,是1983年,那时候两位哥哥已经结婚成家,房子田地都分到了他们手里。我站在门口都觉得自己像外人,母亲一句“你不在家,就这么分了”,让我彻底死心。
哥哥们也都觉得理所当然,各自过日子不带我玩。我没吵没闹,直接回了部队,心里就认了这个现实。
留在部队后,我拼了命训练,表现不错,很快就升了职,学到不少技能,生活也安稳下来。后来认识媳妇,结婚生娃,住进了家属楼。
退伍后转到地方企业上班,靠着部队学的本事,工作也算顺利,慢慢攒钱买了城里房子,孩子上学日子也有了盼头。
跟村里的大哥二哥一比,他们还是守着那几亩地,大哥的小店生意一般,二哥种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生活没什么变化。我偶尔往家寄点钱,来往却越来越少。
其实农村分家不均的事,在那个年代很正常。家里穷,父母总是更偏心那些能“守家”的孩子,长子优先,双胞胎更是被看得重。
像我这样的小儿子,常常被当成“外人”,家产分的时候就被直接忽略了。
查过一些资料,八十年代以后农村改革,分田到户让家里财产变得明确,但很多在外干活或参军的孩子,分家时都被排除在外。
网上不少老兵都讲过类似经历,比如辽宁一个老兵,兄弟多,分家时他还在部队,一分钱没分到,最后靠部队安身立命;还有陕西农村的故事,弟弟被哥哥们挤出来,
参军后才改变命运。
这些事儿太普遍了,穷人家资源有限,父母只想着在家里的能帮衬自己,外头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部队其实是很多农村孩子的翻身机会。那时征兵政策鼓励农村青年参军,能学点技能,有稳定饭碗。许多人像我一样,从泥腿子变成军人,留队后晋升快,待遇好,不用发愁吃喝。
和大哥二哥一比,他们守着老家地,日子紧巴巴,我在部队学到的东西,退伍后一用就见效,进企业干活,收入比他们高不少。
查过资料,八十年代不少老兵退伍后进国企,生活比村里强多了。河南有个农村兵,十年军旅,退伍安置工厂,娶妻生娃买房,哥哥们还在种地。
其实部队带来的不仅是钱,更是眼界和机会,教会了坚持和责任,而村里人一辈子就盯着那点土地转。
分家产不公平,根子还在传统观念。中国农村重男轻女,儿子分家优先,女儿出嫁什么也分不到,儿子之间也常常不均。
像我家,父母偏心哥哥,觉得他们在家可靠,我在外参军就是自动放弃。大哥二哥结婚后,各自有房有地,我什么都没分到。
河北有个农村弟弟参军,哥哥们趁机把家产分了,他气得直接留队,后来靠部队技能进城工作,生活越过越好。
湖南有个老兵也是兄弟多,他最小,当兵在外,分家时被瓜分干净,最后靠留队十年退伍安置,娶媳妇买房,哥哥们还是穷困。归根结底,家庭不公逼人自强,部队成了跳板。
留队的决定彻底改变了我。每次训练、拉练都让我更强,1984年雪地行军,1986年夏天演习,1987年抗洪救灾,1989年学新技能,结婚生娃,家庭稳定。
退伍后进企业,工作晋升,收入增加,孩子上学成绩也不错。看着哥哥们还是在村里守着老店和田地,生活没什么大变化。
查过不少真实案例,很多老兵都是靠参军改变命运,广东有个退役军人,农村穷,分家没份,留队二十年退伍创业成老板,四川老兵兄弟分家没份,部队留到干部,退伍进国企,
养老无忧。
这些故事都说明,家庭不靠譜时只能靠自己。
农村出身的人,参军往往是唯一的出路。八十年代中国军队现代化,征兵多是农村孩子,很多人借机会脱贫。
分家不公是常态,父母年纪大观念旧,总觉得在家里的才可靠,外面的不放心。我1980年入伍,1983年回家发现分家不均,干脆留队。后来进城安家,生活彻底改变。
东北有个老兵,三兄弟,他最小,当兵在外,哥哥们分家独占,他留队学技术,退伍进厂,娶妻生子,哥哥们还得找他借钱。
知乎上也有类似故事,陕西农村父母偏心哥哥,弟弟参军改变一切。穷则思变,部队就是平台。
我留队后一路稳步上升,进企业操作设备,家庭外出游玩,孩子毕业,退休后享受城市生活,翻看老照片感叹命运转变。大哥二哥还在村里,房子旧了,人也老了,联系越来越少。
看过很多案例,这样的结局很常见。比如辽宁阜新李万权,农村穷兵,退伍后创业致富帮乡亲,而兄弟们日子一般;河南老兵分家不公,靠部队安置稳定生活。
家庭不公是起点,个人奋斗是过程,安稳日子是结果。
说到底,农村家庭分家不均反映的是社会传统和贫困压力,父母偏心逼出个人奋斗,部队成了许多人改变命运的跳板。八十年代政策支持,很多农村孩子借此翻身。
像我,从村里小子到城里居民,靠的就是留队的决定。哥哥们没抓住机会,日子就那样平淡下去了。现实里,参军相知相守,生活改善的故事多得是。
陕西老人为了逃避家庭不公出走,儿子寻找父亲才发现过去的故事。这些经历都说明,命运最后还是得靠自己争取。家庭不给,社会机会还是能补回来,只要肯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