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价低迷,业绩稳健,股息分红有保障

一场带着奶香气息的投资剧集,正在A股舞台上低调地上演。开盘之前,股票软件还没刷新完数据,我已经能想象到39万伊利股东的心情:窗外是牛市的热浪,家里却只有冰箱里剩下的那点儿常温牛奶,温吞吞,与股市的沸腾格格不入。

想象一下,你早年在朋友的劝说下坚定选择了“牛市就得选牛股”,把资金分批埋进伊利。彼时股息丰厚,股价稳定,典型的白马股范儿。现在回头一看,过去一年沪指涨近15%,伊利却逆市下跌10.44%。身为当事人,大概率会问:“为什么别人家的牛那么疯,我的牛还在低头吃草?”

先把人性的自怨自艾收起来,专业地拆解下证据链。伊利这个“奶王”不是第一次和热门行情失之交臂。高点在2021年初,之后一路滑坡,最大跌幅接近60%。股价就像一头调皮的小牛,别人群魔乱舞时它只顾低头反刨土。你会发现,A股有时候爱玩群体情绪,资金一旦移情别恋,无论业绩多好,无论奶粉多香,龙头也难免落入“老登股”行列——估值、业绩双优,却涨不动。

这一切就像刑侦现场证据链:基本面没有问题,资金却不感兴趣。伊利发布中报,营收涨、净利润涨,奶粉业务更是历史性突破;股价却只是盘中拉高后又慢慢归于平静。数据说话,营收619.33亿元、净利润70.16亿元,行业“断层式领先”,奶粉零售额市场份额中国第一。如果这不是基本面稳健,那什么才算正直的企业呢?不过在“本轮牛市”,伊利成了白马的逆行者——明明是好学生,老师却偏偏让调皮孩子得奖。

业绩复苏的背后,多元化战略开始闪光。过去,伊利靠液体乳打天下,现在奶粉、液体乳、冷饮三管齐下。特别是奶粉——2025年上半年奶粉及奶制品营收165.78亿元,同比增长14.26%,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中国第一,这不是“茅资产”,简直是“综合资产”。冷饮业务也不甘示弱,和山姆联名产出的绿豆雪糕卖疯了。由此看出,仅靠单一业务已无法满足伊利的增长野心,战略升级在悄悄进行。

事情到了这里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机构对伊利的看法也开始分裂。基金、保险公司蜂拥而入,持股猛涨,一派“我要守着现金奶牛不动摇”的姿势;而主力资金实际操作却很谨慎,主力净流出,散户净流入,仿佛机构们在用嘴投票,实际却在犹豫:“这头牛要不要继续供粮?”更有趣的是,股东户数减少3.3万,有人在悄然退场,也有人还死守阵地。股市里的忠诚,最后往往变成了一种认知上的赌注,等“风”来。

乳业周期已现一些端倪。生鲜乳价格回落到3元/公斤,对刚需型企业其实是好消息。养牛本是辛苦活,价格跌了,上游被动“去产能”,下游却能趁机清库存、调整利润。理论上等需求真正复苏,龙头公司就是赢家。不过话说回来,如今的企业不是单纯靠卖牛奶挣钱,伊利早已走出国门,建立全球资源体系,合作伙伴遍布39个国家,国际化上路也是现实版的“有备无患”。

如果你是长情投资者,伊利股份还有着很实用的小甜头——高股息率。公司声称“不低于70%净利润”分红,过去三年分红总额超220亿元。算下来,当前股息率约4%,比起银行存款,好歹还能让你每年喝几箱牛奶的钱倒赚回来。本地机构更是将目标价定在30多元区间,理论上还有近30%的潜在空间。不过要是太心急,怕是两边挨打,“换股错过涨,坚守又不涨”。冷静点,股市哪有一夜暴富?这年头,连奶牛都在等牧场主开饭。

站在案发现场边缘,我得承认每个“老登股”都有自己的宿命。伊利不是科技成长的妖股,也不是赛道暴烈的特种兵,它是个慢性子的稳健企业。坚守还是放弃?这就像是刑侦里最难的抉择:你手里的证物,价值在于时间和耐心。基本面未变,风格未死,只是成长慢了点,分红多了点。

角落里有些声音在悄悄响起。“牛市捂股丰登”,这话听着像心理安慰,也像老股民的自我讽刺。如果你自认是价值投资者,愿意守着分红、等周期回暖,也许最终能等到风来。如果你是追新逐利者,看不到短线爆发,自然早就无情告别。伊利这家企业,注定是慢热型的,不适合骚动,也不需要煽情。

至于39万伊利股民是否要慌?冷静旁观之后,我只好留一个开放性问题:股价的低迷到底是价值的低估,还是风格的错配?你准备为你的答案坚持多久?如果说,投资是一场与时间和风格的博弈,那这只“慢牛”,或许只是临时停在牛栏,等风起时,再度发力。有耐心的,慢慢熬;没耐心的,别闹腾。最终答案,还是得你自己做主。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