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个国家,光是每年出生的人口就抵得上北京一个城区,坐拥非洲最大石油田,却有9000万人饿着肚子。这里是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尼日利亚。说它富,它的石油储量全球排前十,外人眼里是“钱山”;说它穷,老百姓喝脏水、吃不上饱饭,手机诈骗都成了就业热门。难以想象,一个石油开采全球第一的地方,为何孩子却坐在破教室里挨饿?你以为国家有钱就能过日子?尼日利亚的故事可能让你刷新三观。究竟是什么困住了尼日利亚?真的是“命不好”吗?还是另有隐情?我们一起来揭开黑非洲最富国的“魔幻漂流”。
一头是油田、一头是贫困,中国互联网上经常调侃非洲是“资源被诅咒”的地方,尼日利亚就是现实版。政府高官在海外买楼置业,开着豪车炫富,底层劳动者却蜷缩小木屋,甚至靠偷油为生。你说石油多,怎么连本国的汽油都得靠进口?你说人口红利,不如说是“压力山大”。两百多万人一年离开家乡移民,医生一半跑去美国当高收入族群。有人笑言:只有中国人还愿意留下来给他们修路盖房,甚至被“封酋长”。有人说这是各取所需,你来帮我搞基建,我赖着你的小恩小惠过活。可真相有这么简单?即使把命运交到别人口袋,这个国家的出路又在哪里?谜团,才刚刚开始。
要理解尼日利亚,先得扒一扒它奇葩的“开箱史”。本来这地方没有什么国家,北边是穆斯林豪萨人,南部是基督徒约鲁巴和伊博人,部族林立、语言五百多种。结果殖民时代,英国人看中尼日尔河流域的地盘,一刀切把南北民族硬捏在一起,取名“尼日利亚”。像是给稀碎的拼图装个大盒子,表面上成了一家子,其实里面谁也不认谁。独立后,政权轮流坐庄,族群争天下,石油收益成了争夺的“家产”。老百姓说得明白:谁掌权谁分油钱,其他人靠边站。南北差异、宗教矛盾、民族仇怨——三把大锤一天到晚敲这个国家,每次一锤下去就是一场骚乱。看似只是政客的明争暗斗,其实老百姓才最受伤。北京、上海也有分区,谁见过分到兵戎相见、几十万人流落街头的?
说到这,大伙可能觉得:难道尼日利亚就这样一直折腾下去?其实,情况没那么简单。70年代石油危机,让尼日利亚一夜暴富,钱多到让领导“花到发愁”,工资美元发,外汇堆成小山。问题是,钱没咋花在刀刃上——修路盖厂、扶持教育?没有,大家争着买洋别墅、进奢侈品。甚至搞了个大水泥订单,进口2000万吨,港口只能堆100万吨,剩下全烂在港口,连老鼠都顶着牛排呲牙。再后来“工厂博物馆”一座又一座,钱砸进去了,居然一台机器没转过。就像春晚小品里说的——不差钱,差的是脑子。表面富得流油,实际上谁捞到算谁的,其他人只剩下哀叹。反对派讽刺:“你们在国外花天酒地,我们在国内吃不上饭,这国家不是个人过的。”这股气没发出去,埋下更大的祸根。
本以为平静,谁知道转头就来个惊天反转。独裁者阿巴查时期,高官贪腐进了化境:房地产、存款、甚至随身箱子里全是美元,多少?据说一个家族就卷走了50亿美元。油田收入,七拐八绕为少数人所用,国家突然“富不过三天”。到了1996年,炼油厂全军覆没,悠着点说:世界第一产油国居然得进口汽油。你以为这已经够魔幻了?其实更魔幻的是,经济崩盘后医生和知识分子争相出国,把尼日利亚变成了人才流失的“漏勺”。剩下的家庭,靠教育孩子去搞“尼日利亚王子”诈骗谋生,成了全球骗子培训中心。不仅如此,老一代移民甚至成了美国社会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族裔,“田忌赛马”都赶不上这样玩命。原来,藏在繁荣背后的,是一部哭泣史使劲爆发。
油价跌了,时代结束了。2015年之后,国际油价暴跌三成,尼日利亚立刻陷入物资短缺,国家“开不了门”。政府没钱,公务员装死,医院缺药,连小商贩都哭穷。本想靠中国的工程队重振雄风,可新一代的腐败又成了瓶颈:中企进军修铁路、水厂、电站,可没点“红包文化”别想推进。很多项目跑偏,最后变成当地“搂钱新招”。移民潮也没停,年轻人觉得:祖国呆得越久,人生的希望越小。原本的各族“大佬”也撕得更狠,每天玩权力游戏,就是不谈老百姓吃水煮苞米。危机暂时被保住——因为还有中国基建兜底,但所有人都知道,下一次风浪到来,谁都不敢保证还能扛住。
说起来,尼日利亚“国强民弱”,真是独一份。如果说把大把钱砸进自己的肚子好歹能吃成胖子,可惜钱都喂了国外“银行系统”和高官的腰包。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非洲做了美国没做的事,帮忙修路建桥、带技术,甚至送来能吃苦的工程团队。按理说,这应该是“向世界学习”的好榜样吧?可惜小编真得想问问你们,若全世界像尼日利亚一样“等靠要”,光靠别国撒点善心,这日子能好得起来吗?都成了“要饭专业户”,还美其名曰“拥抱全球化”,汇款收得开心,老百姓照样端不上一碗饭。不得不佩服,这套“吃现成”的思路,要换成中国人早就受不了,哪来这么厚的脸皮?光靠“天上掉金子”,恐怕一块石头都砸不到家里。
有人说,尼日利亚是被“资源诅咒”拖垮的,有人则认为根子在体制和文化。试问:要是给了你一座油田,你会靠山吃山,还是学尼国高官,大肆挥霍、移民海外呢?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还是“走投无路只能自救”?评论区欢迎来一波大讨论,到底这样“扶得起”的非洲国家,还能靠帮一把走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