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废水骂得力竭,杭州异味水岂能忍忍就好,那股较真劲去哪了

前不久,杭州余杭多地居民打开水龙头,迎来的不是清冽水流,而是一股“死老鼠味”“粪坑味”的恶臭。这不是小打小闹,不是局部瑕疵——有人洗澡洗到想吐,有人一天花上百元买矿泉水,有人只能给婴儿用瓶装水泡奶粉。而这起关乎成千上万人“喝什么”的公共事件,竟然在短短48小时内,被平息在“建议排空存水”的轻描淡写中。

奇怪吗?不奇怪。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不问,甚至习惯了不想问。

更奇怪的是,对比两年前福岛核废水排海事件,我们全网义愤填膺,图文并茂、科普翻天,哪怕远隔千里,也要在网络上表达“对未知风险的坚决拒绝”。可如今,风险就在家门口,自来水从“生活必须”变成“心理阴影”,却几乎没激起多少主流关注。我们那股“刨根问底、不依不饶”的劲儿,到哪儿去了?

【一】水质出了问题,反应出的是治理态度

“原水出现波动”“千岛湖水味异常”——这是杭州水务部门给出的解释。技术术语听上去有点高深,责任呢?没提。排查细节呢?含糊。可你要知道,这可不是小区路灯坏了,而是数十万人日常饮用的生命之水出了问题。

在回应中,最醒目的动作是“切换备用水源”“冲洗管道”“减免5吨水费”——就像在告诉居民:“你们情绪平复了,我们的工作就算完成了。”但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异味物质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形成系统性隐患?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而在信息尚不透明之时,一些居民的恐慌被反斥为“过度敏感”,一些网民的质疑被迅速归类为“造谣生事”。于是我们看到,一边是居民形容“洗了个粪坑澡”,一边是官方宣布“指标正常、可以饮用”。这样的鸿沟,是水质问题更可怕,还是信息不对等更可怕?

【二】我们对“外患”愤怒,却对“内伤”麻木

这场自来水异味事件,让人忍不住回想起2023年日本核废水排海事件。当时,全国上下一片声讨:学者直播科普、媒体连轴报道、网友高频发言,街头甚至有人贴出“日本排海,国人觉醒”的海报。

那时我们坚信:不能放任危险的水流进我们的生活。

可今天,在自家的水龙头里,危险的味道已经来了——不是辐射,而是腐臭;不是跨洋而来,而是自本地而生。可我们却沉默了,快得惊人。

也许有人会说:“不能类比,那是核废水,这只是异味。”可舆论反应的剧烈落差,却揭示了更深的问题——我们是否正在丧失对“本地公共安全”的基本敏感?我们是否更擅长在“别人家的灾难”里输出正义,而对自己脚下的隐患选择低头闭眼?

【三】不能只问别人“有没有良心”,也要问自己“要不要发声”

真正成熟的社会,从来不是看对外态度多激烈,而是看对内是否能坚持标准、敢于发问。

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份完整的第三方水质检测报告公开?为什么异味的具体成分不能明确披露?为什么媒体对这类事件的深度调查总是“昙花一现”?为什么居民的诉求常被“情绪化”处理?这些问题,不该被水费减免轻轻带过。

要知道,信任不是写在公文里的,是从每一杯透明无味的水开始,从每一次公开不遮掩的回应开始。

这一次,我们不能再轻易放过“模糊回应”和“甩锅原水”。

【四】追责不是吵闹,而是常识;发问不是煽动,而是责任

我们不能总指望下一次危机之后,才在微博热搜里找回良知。媒体应该问,市民应该问,代表应该问——这不是冒犯权威,而是维护权利。

请记住,当城市的水出了问题,不止是水的问题,那是治理的镜子,是透明的试金石。

治理现代化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能否直面公众质疑的能力;不是官宣“没问题”,而是民众心中“没疑问”。

下次你打开水龙头前,请问自己一句:如果今天你不问,明天还能喝得安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