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组惊人的数据:唐朝疆域曾达到上千万平方公里,人口最高时接近八千万,长安汇聚了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使节和商旅。可惜,这样庞大的帝国,最终竟被几次叛乱和内部权力斗争击垮。“天下安宁百年,却被一场浩劫搅个粉碎”,唐朝的荣光,为何会在短短几十年中土崩瓦解?盛世大唐,怎会守不住万国来朝、百姓安居乐业?历史事实背后,究竟藏着怎样难以启齿的隐忧?各位有没有想过,繁华过后,为何总归一地鸡毛?
一边是唐太宗李世民用铁血手腕开创的贞观盛世,另一边则是权力斗争、朝堂黑暗下的命案频出。李世民靠“玄武门事变”,用兄弟的血和父亲的权力,奠定了自己的江山。守得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名,可朝堂上却时不时上演权谋大戏——从李世民、武则天到唐玄宗,没有哪位皇帝没经历过权位争斗的洗礼。贞观、开元、永徽——一个个太平盛世不断轮番上阵,看似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每次朝代更替,总要搭上几位王爷、数位忠臣的性命。道理很简单:只要皇权后院起火,外面的敌人很快就会上门“收水电费”。看似安稳的皇位,其实像坐在火山口,随时会“地动山摇”。可问题还不止于此,大唐的“面子”工程做得再好,一旦有人揭开帷幕,里面藏的都是一肚子苦水。安史之乱前夜的唐玄宗,身边有的是拍马溜须的李林甫、杨国忠;面对节度使安禄山,他的信任变成了致命伤。难道这就只是个人斗争?别急,后头还有事。
故事要从安史之乱那一年说起。746年以前,唐朝可谓金玉其外,新疆域、好皇帝、能谋臣,样样齐全。可你问老百姓怎么过?就像现在公司年会上老板台上唱歌,台下员工喝凉水一样——表面亮眼,底下全靠硬撑。唐玄宗后期,一边宠爱杨贵妃,沉迷后宫“休闲娱乐”;一边朝堂权臣争斗,忠臣被当成叛徒斩首——高仙芝、封常清的死,成了众叛亲离的剪影。民间这时候也起波澜,赋税越来越重,徭役越攒越高。安禄山一反,前方节度使“玩命”死守,后方皇帝瞎指挥,哥舒翰被逼出潼关,刚出门就跌个大跟头。潼关一丢,长安就像家门钥匙落在外头,随谁来都能开。兵困马嵬坡,兵变杀了杨国忠、杨贵妃,还逼得太子李亨自立为帝。百姓更是水深火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日子比过山车还刺激。你说百姓反应如何?有人静静看热闹,也有人不得不拿起武器“自救”,接下来的故事更跌宕。
表面上,安史之乱被镇压后,好像一切恢复了平静。皇帝们换了好几个,从唐肃宗、代宗到德宗,个个都想着“重修大业”,奈何实际情况堪比“防火防盗防内鬼”。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倾轧,像牛皮癣一样怎么挠都去不掉。朝廷上皇帝说话越来越没人理,地方军阀各自为政,谁也不愿再给“中央”交税。李克用、朱温、李茂贞这些人,腰杆子硬得很,一有不如意就带兵来“问候”一下朝廷。朝廷最怕的不是外敌,而是养出的“儿子兵”反咬自己一口。再加上连年灾荒、户口流失、土匪横行,百姓本来就遭罪,朝廷再刀口上剐剩下的肉。一部分人靠贩盐、造反混口饭吃,另一部分干脆跟着王仙芝、黄巢闹起义。可是,每次皇帝一发招安令,总有人掉进“官升一级,立刻被宰”的循环。局面表面上维稳,私底下各种矛盾已经到达极限。你以为这样就到头了?后面还有狠货。
历史总会在你以为“坏到谷底”的时候,让你见识什么叫“屋漏偏逢连夜雨”。普通人多灾多难,黄巢起义一掀开,朝堂直接乱成一锅粥。王仙芝、黄巢这些起义军头子,原本只是生意人和底层武夫——一天到晚“拮据过头”,官府再逼供、无米下锅,还不反?咱们说实话,黄巢自己五岁都能作诗,却靠贩私盐活命,这日子搁谁身上都难熬。王仙芝、黄巢一合伙,士兵就像赶大集一样越来越多。长安成了起义标靶,十年动荡出了多少亡命徒。王仙芝贪图招安,黄巢“兄弟义气”,一句话不合就分家,各自打仗。起义军打得朝廷“焦头烂额”,招安和征剿像玩“红绿灯”——一会儿拉拢,一会儿又围剿。黄巢最终成了“大齐皇帝”,试图翻盘。可是,底下的节度使、地方武装根本不给他喘息机会。朝廷与反叛、节度使之间的战斗,简直像三国演义,谁都想当“最大赢家”。前文说到朱温,这兄弟眼看形势不对,立马反水,倒戈帮助唐朝,直接把黄巢送上了绝路。历史中最大的反转出现了:本来平叛的诸侯豪强们,最后比奸臣还狠,让天下大乱进入了无法收场的新阶段。
黄巢倒下后,唐朝却不见元气恢复,反倒陷入了更深的阴影。节度使们各自在地盘称王,朝廷皇帝说话没人听。朱温凭着剿灭黄巢的军功,势力飙升,摇身一变成为最大的“地方诸侯”,天天和李克用、李茂贞这些大佬“斗气”。唐昭宗为自保,想提振皇权东山再起,却屡屡碰壁:讨伐西川、讨伐晋藩,次次失败,反倒被藩镇反制。李茂贞甚至当着群臣的面羞辱皇帝,堂堂天子变成打工皇帝,连酒都得陪笑脸喝。最后眼看日子难过,皇帝成了流浪汉,被各路诸侯关来锁去。华州三年,宗亲大批遭杀,皇室名号“贱如草芥”。朱温则趁火打劫,先是假装“周全大局”,后一步步杀掉忠臣、宦官和对手,把皇室亲信全赶尽杀绝。等到唐昭宗死,朱温再扶起弱年小弟,等时机成熟再逼其退位。“黄袍加身”,大唐谢幕,五代十国乱世陡然开场。看似一切都静下来,实际是乱世已开始酝酿。
唐朝的故事咋听起来像个励志大剧:从贞观盛世到开元繁荣,满朝文武都想写进教科书。可最后咋就塌了?你看,皇权至上、打击腐败,这些“口号”喊得比谁都响,实际上一出大事,全靠内讧、斗心眼、争地盘。朝廷见招拆招,难得有真心为百姓说话的,大多数时候是“自家锅里争油花”。老天爷嫌你安逸,来个安史之乱敲山震虎,再来了黄巢起义收尾。等轮到“能人朱温”收官,直接给大唐按了个“暂停键”,把中国推入更大乱世。照这样推论,你会觉得,大唐衰败真是“命里注定”?还是说只怪外头打进来?别看唐朝把招安、严惩贪官、发展农业都写进了政绩表,最后还是打不过自家兄弟窝里反。也罢,皇帝们要是真能放下矛盾团结一心,老百姓的日子恐怕不用过得像爬山车。现在想想,盛世的背后,藏着多少麻烦和“假象”?更有意思的是,一切罪魁祸首,好像都成了功臣。
大家说说看,历史上唐朝的盛世繁荣到底是靠皇帝能耐大,还是老百姓忍耐够久?有人觉得,江山社稷全靠名臣力挽狂澜,结果最后还不是被圈内人撕得粉碎。您觉得是谁的错?天下兴亡真能靠中央一把手调度?还是地方诸侯说了算?谁才是真正的“时代主角”?一起来评论区聊聊,让我们看看,不同的角度,到底哪句更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