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溯源体系,怎么建才有效

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溯源体系,怎么建才有效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已成为保障公众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这一体系能让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一旦出现问题,可迅速定位根源,采取有效措施。那么,究竟如何构建才能让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切实发挥作用呢?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讨一番。

一、明确构建主体与参与方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构建并非某一方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协同合作。

政府主导推动:政府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溯源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像福建省,2017 年 12 月专门颁布《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明确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者管理职责,使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管理有章可循。同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溯源技术研发与平台建设,引导各方积极参与。

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作为食品生产经营的主体,企业应主动建立健全追溯管理制度,详细记录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信息。比如,食品生产企业要记录原料采购来源、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产品检验报告等;流通企业要记录产品进货渠道、销售去向、库存情况等。以某大型乳制品企业为例,从奶源采购,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再到销售终端,每个环节都进行详细信息录入,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该产品的全流程信息,极大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

消费者积极参与:消费者虽然处于食品供应链的末端,但对溯源体系的完善也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消费者要增强自身的溯源意识,主动关注食品追溯信息,在购买食品时通过扫码等方式查询产品来源等情况,倒逼企业重视溯源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消费者若发现食品追溯信息存在问题或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为监管提供线索。

二、完善技术支撑与标准规范

先进的技术是溯源体系高效运行的基础,而统一的标准规范则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与互通。

技术应用:借助物联网、区块链、二维码等技术,实现食品信息的精准采集与实时传输。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食品生产加工设备、仓储运输车辆等环节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位置等数据,确保食品在适宜的环境下储存与运输。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能保证食品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任何一方都无法随意篡改,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标准制定:国家需尽快统一食品追溯标准,涵盖追溯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以及追溯码的编制等方面。目前我国食品追溯标准存在体系间兼容性不足、覆盖面不够、修订周期长等问题。比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对食品追溯信息的记录内容和格式要求不同,导致信息难以共享与整合。因此,要制定统一标准,使各地、各企业的追溯信息能够无缝对接,提高追溯效率。

三、强化监管与激励机制

有力的监管是溯源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合理的激励机制则能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

严格监管执法: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企业严格按照溯源体系要求记录和上传信息。对于未按规定建立追溯体系或提供虚假追溯信息的企业,依法予以严惩。同时,建立部门间的协同监管机制,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例如,在进口冷链食品追溯方面,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国家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来源、流向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防范疫情通过冷链食品传播。

建立激励机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溯源体系建设。对在溯源体系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同时,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中,对建立完善溯源体系的企业给予优先考虑,引导企业主动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只有明确各方责任,完善技术与标准,强化监管与激励,才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为公众的饮食安全保驾护航。大家对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还有哪些想法或建议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