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月连环减持美债,特朗普关税战遭遇金融反击

3月刚过,特朗普那张美债曲线图突然在网络上铺开,数字飙升的样子,让人一看就有种压迫感——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背后其实每一笔都牵动着全球金融神经。

到了5月,美国财政部扔出一份最新报告,里面写得清清楚楚:中国手里美债又少了9亿美元,算上4月的82亿和3月的189亿,这已经是连续三个月在减了——这事儿可不一般,尤其是时间点很敏感。

3月其实是个信号——那时候特朗普刚喊出“关税战”预告,整个市场都在观望,4月中美真刀真枪地打了第一回合,到了5月,双方在日内瓦还专门碰了面,气氛紧张得能切一块下来。

中国这三个月的动作,明面上只是调整投资,实际上却像在用资金投票——谁都明白,这场“债务博弈”其实是关税战的延伸,背后是经济主权和金融霸权的碰撞。

美债,美元,这两样东西撑起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说白了,美国就是靠全世界给他“借钱”,维持着强大的国家机器,谁要是突然抽身,影响力立马就会有波动。

今年5月,中国成了美国第三大债主——前面是日本和英国,中国手里还剩7563亿美元的美债,虽然数字还大,但和过去比,已经明显收缩,信号意味很强。

美国这边其实压力也不小,前阵子,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第一次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降了级,原因只有一个——债务太高,风险预警已经亮了红灯。

中国这波减持,外界全都盯着看,尤其是在这种关键节骨眼,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搅动市场神经,甚至连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都可能因此上升,特朗普压力山大。

这其实是一种反制,关税战你来我往,金融市场上中国也要亮出自己的手段,减持美债表面上是“资产调整”,实际上是拿金融工具说话,增加美方的压力。

中国手里美债到底要不要继续持有?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人争论,尤其在美国债务越来越高的当下,资产价值风险也在增加,适当减一减,既是对外释放信号,也是自我保护。

特朗普的关税战其实让中国更警惕了,外界担心美债这事后面还会出幺蛾子,中国开始着手降低美元资产集中度,优化外汇储备结构,黄金的比重也慢慢提高了。

美债和美元是美国霸权的根基,经济金融霸权又是整个美国体系的中流砥柱——这根基只要松一松,美国就会不安,全球市场都会跟着颤一颤。

美国当然希望全世界都多买点美债、多用美元,像中国这样连续减持,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一记闷棍,尤其是在关税战火正旺的时候。

不过别以为中国一直都在减持——其实2025年头两个月,中国还增持了美债,1月加了18亿,2月又加了235亿,这操作一冷一热,耐人寻味。

年初那会儿,特朗普刚上台,中美关系还没完全明朗,投资方面也有自己的考量,美债收益率还不错,买点也正常,算是一种正常的资产配置。

刚换届时,双方都还想释放点善意,推动大局向好走;只后来美方明显走偏路,中国也只能用实际行动“敲打”一下。

大趋势其实很清晰——中国从2022年4月开始,美债持有量首次跌破万亿大关,当年就减持了1700多亿美元,2023和2024年分别也减了500多亿,2025年这种趋势还在持续。

这条线梳理其实中国的策略很清楚:美债持有可以更灵活一点,既能防范风险,还能优化储备,顺便也能在国际金融体系里占点主动权。

黄金成了新宠,外汇储备里比重越来越大,虽然还有距离国际平均水平,但至少空间还很大,这也给中国后面继续调整留了余地。

去美元化成为热词,金砖国家跟着中国一起行动,特朗普对金砖的警告也不是空穴来风,他看得很清楚:一旦美元根基有动摇,美国的全球地位就会有很大变化。

中国这波减持美债,绝不是一步到位的事,节奏得慢慢来,毕竟手里还得留点牌,既能应付突发情况,也能随时调整策略。

其实核心目标并不是把美元踢出局,而是希望美元回到它本来应该在的位置,全球货币体系需要更多元,不能一家独大。

到这里,整个局势其实还没到终点,双方的博弈还在继续,未来到底是对抗还是和解,还得看接下来谁能抓住主动权——这场大戏,远远还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