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良守烈士墓,农家兵站免餐费,村里孩子讲红色故事

东湾镇卡子湾村,走进村东南角,先看到青砖灰瓦小院,一牌子,四个绿色大字“农家兵站”。太阳底下,这牌子比啥都显眼。进门,感觉不一样,墙上照片一排排,自治区、市县领导站在中间跟主人合影,不少证书,奖章亮出来。五十四团的旧事、首长战友照,藏着过往的风风火火,全是铁打的时光。这院子,主角张秋良,六十四岁,退伍老兵,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新疆人。

人常说,军装脱了,习惯还在,骨头还是硬的。张秋良就这么一个人。1977年入伍,54团,干了六年,退役后,专门为七位烈士守墓。从老家走到沙湾市,搬到东湾镇卡子湾村,一守就是四十一年。很多人问,这么多年图啥?其实一句话,军人承诺,守得住。沙天气候,一年到头不少风沙雨雪,烈士墓地没让人忘过。每年清明,草都割得干净,烈士墓碑前,干干净净。张秋良说,这些兄弟长眠地下,不盼别的,活着的就该把他们的故事留下来。

2021年,沙湾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帮着,张秋良家里挂了块“农家兵站”牌子,还开了个小餐馆。开始没人当回事,以为就是为退伍兵、烈士亲属歇脚。慢慢的,谁都知道,这儿能吃口热饭。现役军人、退役军人、烈士家属,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来了不花钱。几个菜,一锅汤,门外没广告,谁进门都说香。免餐费,累计算算得上万,这不是钱的事,堂屋热气里,全是心意和人情。网友评论,张秋良做的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普普通通几道家常菜,但在老兵看来,有家的温度,就是最贵的待遇。

慢慢的,这片地方起名叫“红色教育示范点”。沙湾市委宣传部还来挂牌。每到清明,各个学校拉着孩子们,单位干部一块围着烈士墓听张秋良讲五十四团。每次讲,大家都安静。孩子们小手握拳,宣誓,嘴还在抖,可劲喊响。大人,悄悄红了眼,低头。一些战友来,站在院子中央,一脸怀念。烈士的故事不是课本公式,张秋良一句“那时候谁都没喊苦”,就能让人心里发紧。

话说回来,“农家兵站”早就不只一饭一宿,现役军人过来,老兵回家,烈士家属过节,村里老人领份饭,孩子们来上一课。这里,归属感不是说说。不是每个村都有一位张秋良,但这份照看,大家都记得。沙湾本地有人说,张秋良其实是老兵里的“团长”,看着大家团圆。每次有人重游沙湾,又多一个理由,看看“兵站”到底什么样。

荣誉,一个一个摆在屋里。2020年,新疆“最美退役军人”,2021年,“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好人,“自治区道德模范”,谁都能数出来。这些头衔,老张看得淡。有人问他,最高兴什么时候。他说,是院子里聚会,朋友再见,孩子们懂事了,承诺有人接着。“兵站”里人头攒动时候,那见面拥抱、悄悄抹泪、热饭热菜分下去,比得上一切荣誉。

放到大格局讲,为什么这样一个院子,看起来小,能让人敬?其实大家都清楚。一直喊“英雄”,可真守住的不多。张秋良守住了,老一辈的军人习气,讲信义,重承诺,过得有底线。“兵站”几十年里,最难也没推掉烈士守墓的事,餐馆没挣钱,老百姓路过,说一句“张老辛苦”,老兵热泪盈眶。这种温暖,讲不出特别复杂的理由,就是老百姓骨子里“信得过”,是乡里乡亲说的话,谁都听明白。

对比来看,很多地方修了烈士纪念碑,举办仪式、挂牌照相,热闹一时,平常冷清。卡子湾“兵站”没高调宣传,院里炊烟升起、人影晃动,战友来一个送一个,烈士家属算老熟人。张秋良的坚持,其实让“传承”这事,不落纸面。外头也有网友说,这就是新疆版的“老兵驿站”,但更实在。跟城市高楼不一样,一砖一瓦都踩实了。农家饭菜不值什么钱,老兵招呼的是真心。

农家兵站平常一天,就是接待三五老兵,炒四个菜,准备两壶热水,院子门不上锁。谁来都不会体验到拘束,一杯茶,几句老话,照片看着就哭了。村里八十岁老人过来,经常被问一句“还吃小叶菜,蒸点窝窝头吗”,这话只有新疆这几代人才懂。烈士家属说,老张脾气犟,不怎么说话,但必须红枣馍蒸得软,一到节日必点齐,要的不是饭,是念想。

孩子们的教育,从没离开过这间院落。每次红色故事,院子里不指望听明白全部,有的孩子回去给父母念一句“这个叔叔真勇敢”,“老爷爷告诉我要好好学习”,留下来的印象,也就慢慢进到了心里。村民议论开了,这年头,亲自跑来给孩子上课的老兵,值钱。

现在沙湾市不少单位学着做兵站,标准高了许多,服务全了,但大家最终还是记张秋良这处。人熟悉,做事实在,没虚情假意。谁问,这院子能坚持多久?大家都明白,不是场面好看,而是有人在,心气儿在,就能活下去。

卡子湾村这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小小院子背后,其实藏着中国军人四十年守望,用一辈子换一句“我记得你”,过得踏实,周围人也不忘。张秋良,没什么豪言壮语,守着承诺,温暖一座村。旗子风里飘,屋里饭香飘,照片不会褪色。烈士的故事一代代说下去。农家兵站,红色信念,乡情家味,百姓实话,活生生一面镜子,清清楚楚映着什么叫忠诚。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