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脸皱纹,满头花白,杨幂用一段深情告别视频,为她主演的《生万物》画上了句号,也让无数观众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杨幂。
2025年8月24日,杨幂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告别视频,正式宣告电视剧《生万物》的收官。视频中,她以老年妆示人,满头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皱纹,与往日光彩照人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她深情回忆了饰演角色宁绣绣的故事。与此同时,该剧在播出期间创下了央视八套年度收视纪录,但大结局却也引发了“烂尾”的争议。
01 收视狂飙,数据背后的现象级热度
《生万物》自8月13日首播以来,就备受关注。该剧在CCTV-8和爱奇艺播出后,收视率不断攀升
8月19日,《生万物》在央八酷云实时关注度最高破4%,创央八今年最高纪录。同日,该剧在爱奇艺站内热度值达10762,升至爱奇艺史上第二。
不到24小时后,《生万物》云合单日有效播放破亿,成为今年首部单日有效播放破亿剧集。该剧连续11天全网收视登顶,截至收官日,全网有效播放已超9.29亿。
这些数字背后,是观众对这部剧集的强烈关注。65小时内,该剧在爱奇艺站内热度便如闪电般冲破万点大关,稳坐2025年爱奇艺剧集热度冠军。
02 土地情怀,一个时代的记忆
《生万物》根据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是“农民三部曲”之一,曾获得人民文学奖。剧集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齐鲁大地上的土地变迁故事
杨幂饰演的宁绣绣是天牛庙村首富之女。她的经历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杨幂在剧中不仅展现了角色的成长与蜕变,还通过自己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传达了土地与生命之间的深厚联系。
剧中,杨幂饰演的宁绣绣有这样一句台词:“只要心里的那片田还保持着生长的热情,总会迎来丰收的时刻。”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深深打动了无数观众。
该剧被列为山东省“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彰显了那个时代的变革与希望。
03 形象颠覆,从顶流明星到农村妇女
39岁的杨幂在这部剧中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刚开始时,她的妆容和角色设定引起了一些争议。
绣绣是地主家的大小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然而在新婚夜,她被土匪掳走,再次回到村子后名声受损,连未婚夫都对她心存芥蒂。
心灰意冷之下,绣绣嫁给了村里的老实人大脚,这一选择意外地改变了她的命运。她不再追求物质上的富足,而是找到了爱情和一生的守护。
为贴合角色,杨幂做出了从影以来最大牺牲。她提前4个月赴山东体验农村生活,增重10斤并素颜出演,完成高强度农活戏份。
随着时间推移,杨幂的妆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开始素颜出镜,脸庞因日晒变得粗糙,显得憔悴不堪。
04 演技蜕变,从争议到认可
自电视剧的预告片发布以来,围绕杨幂的争议不断。在剧中,她头巾遮面,造型被调侃为“玻尿酸贵妇迷路进村”。
她试图通过方言来增强角色的真实感,但“俺”字一出口,许多人指出发音生硬,台词模糊。有观众认为,她在剧中表现出的“嫌脏”的微表情,暴露了她身上的“都市病”。
杨幂的精致面容在某些特写镜头中明显经过了美颜处理,这使她与其他演员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在土匪抢亲的戏中,尽管她的衣衫破烂、双脚赤裸,然而由于“鼻梁反光”,与那些灰头土脸的村民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转折终于到来。在第五集,宁绣绣因赌气嫁给贫农,痛痛快快地吃起了杂酱面。
头发凌乱,脸上满是酱汁,她毫不顾忌地大口吞咽,甚至舔完碗底的汤。这个没有台词的吃戏让网友纷纷点赞,认为她彻底撕掉了偶像包袱,展现了角色的真实一面。
05 封神时刻,老年绣绣的震撼登场
在《生万物》的第36集最后10分钟,杨幂的表演被观众誉为“演技封神”。
老年的绣绣买了门票,走进自己出生长大、出嫁的家,佝偻着背,走在熟悉又陌生的青石板上。光一个背影,就足够令人惊艳。
有观众感叹道:“这真的就是个老太太,瘦的腿在裤子里晃荡,颤抖的双臂,凸起的肩胛骨,神了。”
躲在窗子后,看着幻想中的家人,这一段表演被众多观众认为可以纳入北影教材。每一根额头的皱纹,都写着历尽沧桑,一点都不像演的。
看着父母,婆婆公公,妹妹,熟悉的每一个人走进院子,杨幂的表情都不一样。看到父母的惊讶,欢喜,看见封爹是欣慰,看见妹妹时的宠溺……
看到年轻时的谢大脚,情绪和眼神又变了,从难以置信,变的有些委屈,然后迫不及待打开门,等靠近了,又带着害羞,想到自己已经老了,赶紧把手缩回来。
这么长的一段戏,还是各种角度,各种情绪,还不能大开大合的表达出来,必须收着,但杨幂做到了。
06 深情告别,诗意文字中的不舍
在剧集收官后,杨幂发文告别《生万物》和“绣绣”。她的告别文案充满诗意和情感:
“绣绣你听见了吗,是风吹麦浪的声音~当时你在算盘声中草草出嫁,还是找到了扎根一生的厚土;你在反对声中种下丹参、扛过饥荒,燃起了希望;你向马匪横刀的每一瞬,都劈开长夜。”
她还写道:“在四季轮转里,你终于懂了土地——它不再是困住你的心结,而是冻土化开的春沟,承载着所有人的根。地契化成了麦芒,粮仓垒起了希望。”
杨幂鼓励观众:“朋友们要相信,只要心里的‘那片田’还保持着生长的热情,总会迎来丰收的时刻。”结尾引用《诗经》名句“我行其野,芃芃其麦”,呼应剧中土地与生命的主题。
07 文化影响,超越剧集的辐射力
《生万物》的播出,带来了远超一部电视剧的文化影响
社交平台上大量网友争相模仿剧中方言,掀起一股网络新潮流。“俺知不道”“拉呱”“扎觅汉”,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模仿成为了网友互动的社交货币。
该剧影响力不断扩展,辐射至文化消费与地方文旅等多个领域。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迅速登上微信读书热搜榜第一
不少业内大青衣如孙俪、姚晨等在公开场合以角色名“绣绣”称呼杨幂,显示对其演技的认可。
葫芦麦克风(剧中宁绣绣用葫芦自制扩音器)被网友开发出“职场求生版”二创——“领导画饼时请举起葫芦”。手磨咖啡场景衍生出“咖啡豆阶级论”梗图,借剧中“用石磨碾雀巢速溶”的荒诞对比讽刺消费主义。
08 结局争议,口碑分化的收官之战
8月23日晚,《生万物》迎来大结局,相关词条“烂尾”登上热搜。
有网友提到,其实剧情也不算烂尾,但是从后半段“开始崩塌是不争的事实”。这一评价得到了部分观众的认同。
尽管剧情后半段引发了一些争议,但许多观众对杨幂的演技赞不绝口。有人认为,虽然剧情后半段出现了问题,但杨幂的表演依然展现了角色的复杂性与深度。
网友们纷纷表示,即使剧情有所欠缺,但杨幂所传递的情感与力量是值得肯定的。演技与剧情形成鲜明对比,成为该剧收官阶段最受关注的话题。
09 转型之路,从流量到实力的艰难蜕变
13年前,杨幂凭借《宫锁心玉》一举成为顶级流量明星,但也因此背上了“流量标签”的争议。如今,她在年代剧《生万物》中的表现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形象。
素颜亮相,穿着粗布麻衣,讲着浓重的鲁南方言,她将自己化身为农村女子宁绣绣。剧集一播出便迅速火爆,央视和其他媒体纷纷力挺,收视率和热度双双飙升。
尽管如此,质疑的声音也紧随其后。这次转型,究竟是突破还是翻车?
流量的反噬如影随形,“演技十年如一日”“烂片女王”等标签常常与她相伴而行。2018年,“诈捐门”事件让她的声誉受到严重冲击,尽管她事后补捐并公开道歉,但已经无法抹去伤痕。
2024年,她主演的《哈尔滨一九四四》也被央视影视频道批评演技浮于表面。同年,学术论文查重率0.9%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
《生万物》中的“毁容式出演”似乎是她对时代的妥协。她主动要求素颜出镜,让镜头放大她的双下巴和肚腩,拍摄雨中耕地戏时,她甚至拍到腿抽筋。
导演刘家成感慨道:“她眼里的火花,不是演的。”当宁绣绣宣誓:“如果没有天,就做自己的天”时,杨幂似乎也在向外界宣告她的转型决心。
10 双线策略,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之道
杨幂的转型并非全力以赴。她在影视领域深耕现实主义题材的同时,也通过商业布局继续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
她的“双线策略”,或许是她能够在争议中仍然保持热度的关键。央媒的力挺和高收视率证明了市场对她转型的认可。
但与此同时,口音、面部精致度等问题也暴露了流量明星转型的困境。从“流量女王”到“土地之女”,杨幂不仅需要突破形象,更需要不断磨练演技。
未来,她是否能摆脱“流量标签”,以演员身份被观众铭记,答案或许就藏在《生万物》接下来的每一场戏中。
大结局中,老年的绣绣买了张门票,走进自己出生长大又出嫁的老宅。
佝偻的背,晃荡的裤腿,颤抖的手臂,还有那望着虚幻家人时的眼神——每一根皱纹里都写着故事
有观众说,光是这个背影,就足以让人惊艳。这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杨幂,她就是绣绣,一个在齐鲁大地上土生土长、历经磨难却又坚韧不屈的女性。
直到剧终人散,她依然守着那片土地,仿佛在告诉我们:只要心里的田还保持着生长的热情,总会迎来丰收的时刻。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