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事行动忌惮何物?张召忠揭秘:遭遇这两境况,美军必败无疑

一聊起美国,大家伙儿脑子里是不是立马就蹦出航空母舰在海面上耀武扬威,F-35战斗机在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画面?没错,它家的军费开支,常年稳坐世界第一,活脱脱一副“不服就干”的霸王模样。

然而,咱们的军事专家张召忠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这个看起来强到没对手的军事巨无霸,其实有两个要命的软肋。只要被对手逮着机会,照着这两个地方狠狠来一下,再厉害的军队也得趴下。这可不是瞎咋呼,二战后美国亲自下场的那几场大仗,早就用血淋淋的教训把这事儿给说明白了。

那到底是什么,让这个武装到牙齿的霸主,根基却这么不牢靠呢?

打仗就是烧钱没钱就回家

打仗,说白了就是烧钱的游戏,而且那烧钱的速度,印钞机都追不上。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到了现代,后勤就是一切。士兵得吃饭,大炮要炮弹,那些飞机坦克航母,个个都是吞金兽。

美军特别喜欢把战火烧到别人家门口,这就意味着它的后勤补给线,必须拉得老长老长。这根线,既是生命线,也是一道催命符。

越南战争就是最经典的例子。美军一头扎进东南亚那片闷热的丛林里,补给线被拉得又臭又长,简直成了越南游击队天然的靶场。今天给你炸断一段路,明天偷袭一个补给站,没完没了地骚扰,把前线的美军大兵折腾得死去活来。

吃的和子弹经常送不到位,饿着肚子不说,手里的高科技武器都快成烧火棍了。那种绝望的环境下,士气早就掉到马里亚纳海沟里去了,还打个什么仗?可比游击队更让五角大楼头疼的,是来自国内的釜底抽薪。

总统说了不算国会才是金主

美国的战争机器有个特别拧巴的设定:总统虽然是三军统帅,能拍板开火,但花钱的权力,却死死攥在国会那帮议员手里。一旦总统的军事行动在国内不得人心,国会随时能把钱袋子给你锁上。

越南战争打到后头,美国国内反战的声浪是一天比一天高,国会最后也顶不住压力了,大笔一挥,直接把战争经费给断了。这下可好,前线的美军彻底断了粮,除了灰溜溜地卷铺盖回家,哪还有第二条路可选。

高科技的命门在哪

如果说后勤和民意是内部的大病,那美军另一个致命弱点,就出在它最引以为傲的科技优势上。什么隐身战机、无人机、卫星导航、航母战斗群,这些高科技玩意儿让美军在常规战场上几乎可以横着走。但张召忠早就警告过,这种优势,一捅就破。

美军的整个作战体系,极度依赖GPS导航、卫星通讯和侦察系统。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武功再高也得吃饭喝水吧?一旦对手有了反卫星的能力,能把你天上的“眼睛”和“大脑”给打掉或者干扰掉,美军的精确打击能力立马就废了一大半,瞬间从“千里眼”变成“高度近视”。

中国的东风-21D、东风-26这类反舰弹道导弹,就被外界叫做是专门给美军航母量身定做的“杀手锏”。一旦航母战斗群不敢靠近,美军的威慑力就要大打折扣。

更别提美军能全球横行,靠的是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要是像日本横须贺或者关岛这样的关键节点挨了揍,前线部队的弹药、燃油马上就得告急。高科技武器失灵,后勤补给再被切断,美军的战斗力就会断崖式下跌。

其实历史早就给过警告了。科索沃战争那会儿,南联盟军队就靠着复杂的地形和一些简单的伪装,硬是躲过了北约一轮又一轮的狂轰滥炸,甚至还打下来一架当时被吹上天的F-117隐身战机,一巴掌就把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打碎了。

最狠的敌人是自己

后勤和民意是美国的两大软肋,但真正不断猛戳这两处软肋的,恰恰是美军自己深入骨髓的傲慢和对武力的滥用。它总是在不经意间,亲手制造出自己最害怕的敌人。

《纽约时报》曾经花了一年多,调查并还原了美军在阿富汗东北部努里斯坦省的一段往事,这个故事完美地解释了,美国是怎么一步一步把朋友推向死敌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瓦伊加勒的山谷。这个地方偏僻得与世隔绝,当年的英国人和苏联人,都没能真正踏足。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塔利班也没能在这里扎下根。当美军第一次开进山谷寻找“基地”组织时,当地人还给了他们“热情的欢迎”。

然而,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10月。美国中情局根据一份错误的情报,认定山谷里有恐怖分子,二话不说就发动了空袭。武装直升机不仅炸毁了几座木屋和一座清真寺,还对着躲进森林的村民扫射,最后打死了7个人。

事后,美方还得意洋洋地宣布空袭“很成功”。但真相呢?他们要找的人压根就不在那儿。而被炸毁的房屋和清真寺,恰恰属于美国的铁杆盟友——努里斯坦省前省长拉巴尼。死的那7个人里,大多数是这位盟友的家人和朋友,还有妇女儿童。

幸存者回忆说,当美军事后过来调查时,“他们那副样子,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次所谓的“成功”空袭,彻底改变了瓦伊加勒山谷的一切。一种被背叛的愤怒和不公,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给塔利班的进入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一名前塔利班指挥官后来都坦白说:“在那之前,这地方非常平静……但在那次袭击后,反抗就开始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越来越多对美军恨之入骨的当地年轻人,纷纷加入了塔利班。而美军面对越来越强的敌意,选择的不是反思,而是加大火力,投下更多足以夷平山头的炸弹。但这只是让当地人更恨美国人,让塔利班更受欢迎。

美国人就这么掉进了自己挖的坑里:打得越猛,局势就越暴力,敌人就越多。历史的悲剧又一次上演。当地一个曾坚定支持美军的阿里夫家族,在美军决定转移基地后,因为害怕塔利班报复,全家决定开车逃离。

结果,他们的车队,被美军误判为塔利班武装。两架“阿帕奇”直升机呼啸而至,把车里的人几乎屠杀殆尽。幸存下来的拉菲乌拉·阿里夫,在那场袭击中失去了父母、兄弟和侄子,自己也永远失去了一只手臂和一只眼睛。

阿里夫一家的惨死,给塔利班带来了新一轮的“招募热潮”。没过多久,塔利班集结了150多人,对美军的新基地发起了毁灭性打击,干掉了9名美军士兵。美军的调查报告,始终回答不了一个根本问题:一个曾经根本没有塔利班的山谷,怎么就变成了塔利班最坚固的温床?

结语

很多年后,当美军狼狈地撤离阿富汗,阿里夫回到了家乡。他仍然害怕塔利班,但他的怒火更多地对准了美国人。他眯着仅剩的一只眼睛,平静地说:“他们说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帮助我们,但最终却杀了我们。我们支持他们的使命,他们却背叛了我们。”

正如《纽约时报》的总结:美国在一个本不需要涉足的地方,反复轰炸自己最亲密的支持者,在不知不觉中播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随后又驻留多年,亲手收获了这枚苦果。历史已经证明,再强大的军队,一旦陷入错误的战争模式,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从越南到阿富汗,剧本几乎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