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魔幻一幕:靠收租的“包租公”,凭什么被捧成“光刻机之王”

魔幻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尤其是在资本市场。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很多时候,一家公司是干嘛的,跟它股价为什么涨,中间可能隔着一个异次元。就像你家楼下收租的房东大爷,突然有一天被一群西装革履的精英围着,高呼他是“当代巴菲特”、“价值投资之神”,原因只是他有个租客在地下室捣鼓出了个能改变世界的东西。

你是不是觉得很扯?但你先别笑,这种事儿正在A股批量上演。

张江高科,就是那个刚刚被捧上神坛的“房东大爷”。

我们先扒一下它的户口本。张江高科,听名字高端大气上档次,又是高科又是张江的,感觉浑身都是芯片味儿。但你把它财报翻烂了看,其核心业务几十年如一日的朴实无华——在上海浦东张江那块宝地当“包租公”。

说白了,就是盖楼,招商,收租,顺便卖点产业园区的房子。这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慢周期的生意,稳定是稳定,但性感是真不性感。它的股价应该像老大爷的心率,稳如老狗。

可现实呢?这只“地产股”的K线图,最近硬是走出了火箭发射的姿态。从9月中旬开始,几个涨停板直接干上了天,市值一度冲破800亿,创下历史新高。

股价飞了。市值炸了。散户疯了。

你以为你买的是中国芯片的未来?别闹了,你买的其实是一家国资房东大爷的信仰充值卡。

这波行情的引信,跟它收了多少租金,卖了多少房子,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唯一的G点,在于它投资的一家公司——上海微电子。

这家公司牛在哪?它是咱们国家在光刻机这个被卡脖子的领域,全村的希望。最近,关于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技术突破的消息,像病毒一样在各种投资群里传播,每一次传播,都像是给张江高科的股价打了一针兴奋剂。

逻辑链瞬间就清晰了:光刻机是芯片的妈,上海微电子是中国光刻机的希望,而张江高科持有上海微电子10.78%的股份。

四舍五入一下,买张江高科,等于当上了“光刻机股东”。

你看,故事就这么简单粗暴。一个原本靠收租过日子的房东,因为无心插柳投了个牛逼租客,突然就被市场当成了科技投行。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本来只是说你血压有点高,结果有人从报告的纸张材质里分析出你骨骼惊奇,是万中无一的武学奇才。

这不叫价值发现,这叫魔幻现实主义。

资本市场最喜欢这种故事。因为这种故事,既有“国产替代”的宏大叙事,又有“价值重估”的想象空间,简直是为情绪量身定做的完美剧本。

但扒开这层情绪的皮,里面的馅儿可能就没那么好看了。

我们来看看这位“科技投行”的真实家底。张江高科的业务转型,喊了不是一天两天了,它的模式总结起来就是“以地产为盾,以投资为矛”。盾,是旱涝保收的租金和卖房收入;矛,就是四处撒钱,搞产业投资,梦想投出一个“宁德时代”或者“字节跳动”。

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一场“快种快收”的赌局。用稳定的现金牛业务,去喂养嗷嗷待哺的烧钱项目。

从账面上看,这几年成绩不错。营收从几个亿干到快二十亿,毛利率也相当坚挺。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双暴涨,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

但财报这东西,最怕的就是但是。

但是,你一看它的现金流量表,画风就突变了。从2020年开始,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一直是负的。

营收在涨。利润也还行。现金流却是负的。

这是什么魔幻操作?这就是科技投资的真相,烧钱换未来,问题是,未来啥时候来?未来不来,你就先没了。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公司账面上赚的钱,都是“纸面富贵”,真金白银不断地往外流。这就像一个网红主播,后台显示打赏流水几百万,但扣掉平台分成、推广费用和高额税款,最后发现自己还得借钱交下个月的房租。

张江高科的处境,就是这种“在挣钱,也在缺钱”的矛盾体。它的利润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空间载体销售,也就是卖楼。而现金流的窟窿,则是因为它那颗不安分的“投行之心”,累计投资规模已经干到了95亿。

这95亿,投了几百个项目,里面确实跑出来一些上市公司,也让它的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看起来很美。但这种收益,波动性极大,充满了不确定性。今天这个项目上市让你赚一笔,明天那个项目倒闭让你亏成狗,跟坐过山车没啥区别。

而上海微电子,就是这几百个项目里,最粗最亮的那根大腿。

现在的问题是,市场给张江-高科的定价,已经不是在给一个“房东”定价,甚至不是在给一个普通的“科技投行”定价,而是在给一个“深度绑定了中国光刻机唯一希望”的稀缺标的定价。

这估值里,包含了多少对上海微电子未来成功的预期?包含了多少对技术突破的狂热?又包含了多少“不买就踏空”的焦虑?

没人说得清。

这就是典型的“瞎积薄发”后引发的狂热。因为一个偶然的成功投资,市场就默认你掌握了成功的密码,可以无限复制。

可投资这玩意儿,哪有那么容易。就像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张江高科十年前投上海微电子,有眼光,也有运气的成分。但你不能指望他每一拳都打出KO。

任何商业现象,我们都要用第一性原理去追问:它不这么做会死吗?

对于张江-高科来说,搞投资是不得不走的路。因为单纯的地产开发,故事已经讲到头了,天花板肉眼可见。它必须找到第二增长曲线,不然就会被资本市场遗忘在角落里。所以,从房东转型成投资人,是它的续命丹。

那对于冲进去的投资者呢?这场狂欢里,谁在赚钱?

早期潜伏的机构、看懂了这场“身份错配”游戏的聪明钱,他们赚得盆满钵满。而现在冲进去的散户,更像是在为前者的胜利果实买单。你们买的不是资产,是别人兑现的梦想。

一位分析师说得很实在,光刻机板块的上涨,主要是情绪和概念驱动,股价涨幅远远超过了基本面。翻译过来就是,风太大,猪都吹晕了。

张江高-科的股价短期暴涨,已经严重透支了“光刻机股东”这个预期。除非上海微电子明天就宣布能量产7nm光刻机,否则现在的股价很难找到新的支撑点。而我们都知道,芯片产业,尤其是光刻机这种尖端设备,从研发到量产,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根本不是百米冲刺。

市场现在的急功近利,恰恰是对产业客观规律最大的蔑视。

所以,你看懂了吗?

张江高科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关于“身份、预期和博弈”的故事。

平台(张江高科)需要一个新身份来提升估值。用户(投资者)需要一个“国产之光”的梦来寄托财富增值的希望。而故事的主角(上海微电子),还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根本没空理会外面的喧嚣。监管则在冷眼旁观,提防着过度炒作的风险。

这是一场完美的资本共谋,也是一场危险的击鼓传花。

对于张江高科来说,从房东到“光刻机股东”的转身,是一次资本的突围,也是一道严峻的考题。未来,它究竟是能靠着投资的矛,杀出一条血路,成为真正的科技投行;还是在这场狂热的泡沫破裂后,被打回原形,继续当那个朴实无华的包租公?

没人知道答案。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指望房东带你实现财务自由,这事儿的难度,可能比自己研发光刻机还要大。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