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为何总在超市“悄悄缩水”?这3个购物陷阱,很多老人还没意识到

“你说怪不怪?明明只买了点鸡蛋和面包,钱包怎么又瘪了!”王阿姨一边拎着大包小包,一边嘀咕。老伴在旁边打趣:“我看是超市门口那堆‘特价’薯片闹的!”——两人你一句我一句,逗得收银员都笑出声。可乐归乐,这背后藏着不少让人心疼的小细节:退休金到底去哪儿了?是不是咱们的消费习惯出了问题?

逛超市成了许多老年朋友日常消遣,可有些花钱的套路,比广场舞步伐还灵活。不知不觉间,“省下来的”反倒比“花出去的”少。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专盯老人心理设计的小机关。

第一道关卡:入口处“特价区”,便宜真的划算吗?

刚推开超市大门,高高堆起的特价台子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人。“清仓甩卖”“跳楼价”,包装五颜六色,看得人眼花缭乱。这时候,有经验的大爷大妈往往会停下来仔细挑选,但殊不知,这里头猫腻不少。

临期食品、虚标原价、小品牌冒充名牌……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60岁以上消费者对临期商品投诉率达到22.8%(数据源自民政部白皮书)。不是说便宜货不能买,而是容易被低价格冲昏头脑,一激动买了一堆回家,结果吃不过来只能扔掉,还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78岁的李伯曾分享过他的经历:“上次图便宜囤了一箱牛奶,到最后喝剩三盒,全都过期。”这种亏,可比贵点儿更让人心疼。

第二道陷阱:货架尽头“堆头区”,捆绑促销真能省钱?

走进通道尽头,总能看到纸巾、洗衣液之类的大件摆成小山似的一摞,上面写着各种组合优惠,“买二送一”“加1元多1件”。对于精打细算的大爷大妈来说,这种促销简直太诱惑。但冷静想想,用得完吗?放家里占地方还是其次,要是用不过期浪费,那就是白搭。

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研究表明,不少中小品牌保健品正是在这些角落疯狂推销。有一次社区巡查时,我亲眼见到有商家把10元成本的蜂胶胶囊贴上198元标签,对外宣称能治百病。2025年民政部发布的数据也印证这一现象:近30%的涉老消费投诉与捆绑销售有关。这种套路其实抓住的是老人“不占白不占”的心理,却忽略了实用性和健康风险。

第三重考验:收银台“小物阵地”,随手拿才最伤钱包

排队结账的时候,是不是总忍不住瞟两眼收银台旁的小货架?口香糖、小零食、试用装保健品……单价看起来不起眼,但经常顺手带一个,一个月下来也是笔数目。《中国零售行业调研报告》指出,在结账区域购买行为中,65岁以上群体频率比其他年龄段高出35%。更要命的是,各种“三无产品”、神奇鞋垫、“降压神器”等混杂其中,说什么都敢吹,就是骗你养老钱!

李阿姨曾跟邻居吐槽:“本来只是等着付钱,无聊就拿根巧克力棒,每次都是这样,不知不觉一年光这些‘顺手’的钱,都够交半个月物业费。”听起来好笑,其实挺扎心——这就是典型的蚂蚁啃象,把我们的养老金一点点掏空。

如何守护自己的养老定心丸?

别以为只有别人会上当,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踩坑。国家统计局核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2.9亿(2025),而适合他们消费安全教育却远远跟不上需求。那么,该怎么帮爸妈、叔叔婶婶们守好自己的荷包呢?

第一招——列购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