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的海面在9月28日早晨并不平静。韩国军方通报,一艘朝鲜商船越过西部海域的“北方界线”,距离分界线不到5公里的位置停了一个小时。随后,韩国海军“天安”号护卫舰开火,60发炮弹持续几分钟的警告射击,才让那艘船缓缓转向驶入公海。
这是三年来朝鲜船只第一次跨过敏感的海上分界线,也是韩方首次用舰炮对越界船只开火。看似偶发,但在半岛这种地方,很多事情只有表面是偶发,背后多半有更深的动机。尤其是上个月,还有朝鲜军人从陆地越过分界线,逼得韩军开枪警告。
韩国军方事后反而低调,初步认为那艘商船越界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刻意“冷处理”,避免扩大事态。这种反应很耐人寻味。在半岛这种火药桶一样的地方,枪声很容易被解读为挑衅。如果是偶然,还好;如果是蓄意,那就是另一种博弈方式。
如果把这些越境事件串在一起,会发现一个规律。朝鲜并不总用导弹来回应韩国的刺激,导弹成本高,而且效果有限。越北方界线、逼停在敏感海域,或者在陆地线上做些动作,这种低成本冒险更容易戳中韩国的神经。尤其是韩国的软肋,就是害怕冲突失控。
李在明上台以来,想走的是和解路线。他模仿文在寅的旧路,频频向平壤释放善意,还采取一些实际措施。但朝鲜一样不买账,不仅拒绝改善关系,还在可能与美国对话时排斥韩国参与。对平壤来说,韩国的“好意”没有说服力,在美韩同盟的框架下,韩方一直和美日搞联合军演,不断触发他们敏感的军事警戒。
半岛这几年的紧张气氛,并不是无缘无故。韩国嘴上说改善关系,实际却和美日一起通过外交和军演施压朝鲜,要求其弃核。问题是,核武器是朝鲜的底牌,也是它在美日韩面前唯一能与人对话的筹码。没有这些,他们觉得自己就是待宰的羔羊。
朝鲜最高领导人早就把话说死。想对话可以,但美国必须停止要求弃核,还要承认朝鲜的核国家地位,不然就免谈。这话的意思很直接,也解释了为什么韩国的劝和路子走不通。平壤的逻辑是,不承认我资格,就没资格坐一起谈。
正是在韩军开火警告商船的同一天,李在明做了一件让人摇头的事。他请求特朗普当“和平缔造者”,用所谓的领导力促使朝鲜坐到谈判桌前。这听着就像让一头羊去请老虎调解和狼的关系。美国本身就是半岛紧张的制造者,现在还在要求韩国增加对美投资,甚至要驻韩美军基地的所有权。
韩国外长赵显很快宣布,特朗普“欣然接受”了这个请求,还愿意再次与朝鲜接触。问题是,特朗普的话,平壤会听么?从过去的经验看,连他自己都没能维持当年美朝短暂的对话蜜月,更别提让朝鲜在如今的立场下让步。
从朝鲜的角度看,商船越线、军人跨陆地界,都是可控的小动作,既能试探韩方反应,也是一种回应。平壤明白,韩国不敢轻易引发冲突。如此一来,这种行为很可能会被用作警告,让韩国未来少和美日一起来军事施压。
李在明的尴尬在于,他既不可能切断和美日的安全合作,又想模仿文在寅式的和解政策。但在半岛,这两个目标几乎是互相抵消的。朝鲜只看到你在联合军演和弃核施压的名单上,至于外交场上的友好话术,他们不屑一顾。
韩国军方这次的处理方式,先开火再降温,本质上是试图维持现状,避免冲突升级。可是这种克制,一旦被对方摸清底线,也就成了另一种可被利用的弱点。平壤如果真打算拿这种“触碰界线”的策略来玩,就会一次次试探。
这很可能是朝鲜在采用的一种低烈度博弈。无须耗费导弹预算,只需偶尔越线,让韩国在军事和外交上都陷入被动。等到韩方忍无可忍或姿态变软,他们才决定要不要谈判。
李在明此刻去找特朗普调解,无异于把主动权交给一个长期利用半岛局势牟利的玩家。美方本身就在施压韩国经济,还在用安全议题来换取政治和资金利益。要指望这种角色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听上去就是最大的讽刺。
在半岛的现实规则里,善意从来都是需要硬实力作底。缺少有力的牌,韩方再多的声讨弃核也不会比一次联合军演更有分量。眼下的越界事件,无论是巧合还是刻意,都在提醒韩国,这场“和解”之路,走起来会比当初文在寅的时代更难。
当晚的海面又恢复了安静,商船已经驶入公海。但安静不等于和平。在这种敏感地带,一艘船、一群士兵的越界,都可能是下一次冲突的前奏。半岛的博弈,还在暗处继续。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