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举牌21次,私募狂加仓82%,水牛行情的补涨机会在哪

恒瑞医药股价涨停那天,整个医药板块沸腾了。 四年了,这家巨头终于创下历史新高,医疗指数单日暴涨,23年布局恒生医疗的投资者账户浮盈已超50%。 但中信证券的研报却泼了一盆冷水:医药板块估值分位站上80%历史高位,建议持仓者采用“回落15%即止盈”策略。

一边是资金狂欢,一边是机构预警,这恰恰是当下“水牛行情”的缩影:基本面没跟上,流动性已泛滥成灾。

中信证券在7月27日的报告中抛出一个引爆市场的观点:A股正上演典型“水牛”行情! 什么是水牛? 简单说,就是钱多到股市漫灌,但企业赚钱能力还没跟上。 他们列了四组数据佐证:北向资金二季度净买入600亿;6月私募备案规模冲到300亿,同比激增125%;7月两只主动公募发行规模突破20亿;散户保证金余额飙到1.92万亿,接近2024年峰值。

这些钱从哪来的? 中信拆解出三条主线。 第一条线是机构资金集体出动:险资今年举牌21次,超过2021-2023年总和;外资被动型产品连续三周净流入;私募仓位站上82%高位,弹药充足。

第二条线是散户加速进场:融资余额稳在1.92万亿,题材类ETF疯狂吸金周期、制造、科技类ETF四周净流入270亿,融资买入前三的行业有色、机械、医药合计占比超三成。 第三条线更隐蔽:保守资金被迫调仓。 债市连续下跌,银行板块7月跑输红利指数3.62个百分点,躲在银行里的交易型资金正慌不择路转向高股息资产。

中信翻遍2010年以来的数据,发现一个铁律:流动性推动的“水牛”最多撑4个月。 如果以今年6月(机构票、量化票、保险票结束互撕、同步上涨为起点)计算,现在行情刚跑2个月,倒计时只剩60天。 能否续命? 关键看基本面能否接棒。 但现实很骨感:GDP平减指数连续8季度为负,房价还在跌,55%对美关税压顶,而重大财政政策因保汇率迟迟未出。

当所有人盯着暴涨的白马股时,中信却把箭头指向一个滞涨板块:科创板。 4月至今,科创50涨幅仅3.1%,远低于微盘股39.7%、创业板指11.2%。 科创板“分层”新规下,557家非成长层公司中187家仍破发,市值合计1.27万亿,电子、医药、电新行业成重灾区。 由于减持新规锁死控股股东,这些破发股反而成了资金围猎的洼地。

中信给出当前最直白的操作指南:增配恒科! 增配科创! 行业轮动紧盯五大赛道,有色、通信、创新药、军工、游戏。 通信板块已成资金急先锋,光模块需求因中国1509个大模型(占全球四成)爆发,通信ETF单日大涨4%。 而“反内卷”政策驱动的聚氨酯、钛白粉、锂电产业链龙头,因估值低位被列入补涨清单。

百度“股市”搜索热度仅处于54%分位,远低于4月关税战时期;股指期权波动率未跳升,强势股7月涨幅仅5.2%,说明亢奋远未到来。

但55%的散户已高喊“牛市”,满仓投资者占比升至38%。 一边是倒计时滴答作响,一边是资金前赴后继,这场水牛狂欢,正滑向未知的十字路口。